傳說中筆法的傳承途徑是:蔡邕筆法得天授,然後傳給崔璦和蔡文姬,文姬傳給鍾繇,鍾繇傳給衛夫人,衛夫人再傳給了王羲之...
就杜守義這筆法,他還敢說自己沒師承?難道他和蔡邕一樣,‘得天授’?
算了算了,下回找到他師父再狠狠告一狀。現在嘛,不管了...
不過小半天時間,杜守義這三個字已經被幾位大老深深記住了:未來書畫界必有這位‘晉韻正法傳人’一方天地,而且這天地還大得很,...
回到廠裡已經快四點了。杜守義回小料房看了看,然後熘達到了醫務樓。
“今天沒什麼事吧?”
“有的。”任醫生說完,把記錄本遞了上去。她現在對杜守義已經佩服得五體投地了。
據她物件講,自從她公公得到杜守義的主席詩詞手書後簡直如獲至寶。他親自送去裝表,然後天天捧著看,時不時還要臨摹一番,那感覺就像‘著了魔’一樣。
“只有兩家,還行,我下了班去看看。”杜守義把地址記下後說道。
“您這個五一節有空嗎?我物件的父親想邀請您赴家宴。”
杜守義不喜交際,更刻意想和文化界保持距離。
他拒絕道:“五一節我沒空啊,你也知道我有個小診所,節假日正是最忙的時候。再說,我大哥也要從SJZ回來探親,實在不好意思了。”
“哦,沒什麼。”...
文化界的飯他是一口都不想吃的,以後連美協他都想少去。至於落不落埋怨?他們都自身難保了還來得及想這個?
晚上,杜守義坐在燈下,回想起了午飯時聊過的話題。
午飯時童理事說他的作品受到了大家的好評,有人參觀完後找主辦方打聽,有人寫來信件詢問,都是在問哪裡能多看到一些。
工人書畫展是這樣的情況,那《畫報》呢?恐怕現在《畫報》編輯室裡,應該有幾封關於他的群眾來信了吧?有群眾來信就好,群眾喜不喜歡是評判書法的一條重要‘標準’!
說到這兒要扯些題外話了。書法有評判‘好壞’的量化標準嗎?沒有。字是沒辦法評論好壞的。要看群眾喜不喜歡,收藏家認不認可。
當年歐陽先生要設立‘書法博士’時,啟功先生是明確反對的。他老人家的意見是:書法沒有博士一說,就是因為沒有標準。
啟功先生說得沒錯,歐陽先生做得也沒錯。
書法不設‘博士’,那書者們的職稱待遇怎麼解決?工資、獎金、評級、分房,一步差步步差。難道有志書法就該低人一頭,餐風飲露?
有人說該向市場要飯吃。這就有點不瞭解事物發展規律、無視社會現實了。
前文講過,書法家以前不靠賣字為生,都是另有職業的,那時當然可以不用在乎‘書法學歷’。
但‘書法’職業既然已經被細分出來了,就有了專職書法家。他們被納入了社會評價體系後,學歷問題就必須解決了。畢竟書法研究者也是要恰飯分房的。
當然,這是杜守義在‘情滿世界’裡胡說八道,和現實世界沒一毛錢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