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國姓竊明> 第438章 大結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38章 大結局 (2 / 3)

這條路大致相當於後世的平漢路、粵漢路,只是少掉了長沙以南到廣州的部分。

因為當時的大明基建力量,實在是無力從長沙再往南,翻越衡山、五嶺等群山去嶺南。

另外因為無法造橋跨越長江黃河漢水,鐵路比平漢粵漢還多分了兩段,一共有四段。衛輝到開封、襄陽到樊城、漢口到武昌,都得下車坐船渡江河。

而之所以在開封對岸選中了衛輝而不是懷慶府作為擺渡點,也是朝中大臣考慮到了朱和坦一脈,最初是從朱常淓潞王府一脈入繼大統的。潞王府的封地在衛輝,大臣要拍皇帝名義上祖宗的馬屁,就在規劃路線時微調了一下。

除此之外,從西安經洛陽經開封東行徐州的區域性支線,還有四川成都周邊自己的一條區域網環線,也都在當地士紳和民間財富的支撐下,在同一時期內修好了。

後來西安的鐵路進一步往西延伸到蘭州,確保了對西北的快速軍事排程。

而北京那條鐵路,也進一步沿遼西走廊去到瀋陽,並且半道在錦州尋燕山平坦之處分叉,往正東北連通吉林和黑龍江,算是把東北滿人故地也徹底跟中原整合了起來。

東北西北都有了鐵路快速運兵到前線的能力後,大明的邊患也算是徹底緩解了,至少可以保百年太平。

到朱和坦晚年,全國一共擁有了五組大型鐵路幹線和環線/支線,還在南京周邊修了一圈連通安徽、江西的短程鐵路。

陸運蓬勃發展的同時,水運的蒸汽船也蓬勃發展,大明從協和二十年開始試產蒸汽船,從最初十年的試驗期,到協和三十年後的大規模量產期。

最早的蒸汽機船隻能在京杭大運河裡開,噸位不過兩百噸。後來三十年間逐步發展到上千噸,材質也從木殼船進化到了鐵皮船,與鐵路一起進一步推動了大明的鋼鐵冶煉業蓬勃發展,數十年內鋼產量翻了何止十倍。

運河上也學會了如何修建現代船閘,而且是用蒸汽動力加液壓來驅動開關閘門的,基本上也達到了平行時空西方1850年前後的水平。

如此一來,老舊的京杭大運河就再也不需要分段讓碼頭工人裝卸擺渡、來解決運河各段水位落差的問題了,京杭大運河正式實現了一次性裝卸,從起運地裝貨後到目的地可以直接卸。

中間的臨清、淮安等碼頭裝卸城市的人口也進一步萎縮,再次擠出了數以十萬計的碼頭工人。不過好在當時鐵路建設也是如火如荼,所以“百萬漕工”直接搖身一變成了鐵路工人。

臨清、淮安雖然不是運河重鎮了,但卻轉變成了鐵路重鎮,鐵路貨物還是需要跨長江黃河淮河裝卸的。

不過,過於超前的鐵路修築,政府主導的強推,造成的民間資本的浪費濫用,以及技術驗證過程中的成本攤派不公,大明在幾十年的飛速發展中,也積累了不少的社會問題。

全國的大造鐵路程序中,至少死了幾十萬鐵路工人,多的時候一年要死兩三萬。

而朝廷一開始預估的鐵路盈利能力,顯然也有不少出入。很多鐵路造好後,配套的產業環境並沒有起來,一開始還是國防意義大於民間經濟意義。

很多投了大錢的民間資本,眼看著鐵路修成了,但回本收過路費收租金卻遙遙無期,不由怨聲載道。

朝廷當初還提出了“修鐵路者可以得到鐵路沿線一定寬度的土地,用於工商業開發”,但這些土地一開始的價值也顯然存疑。

最後,修鐵路過程中積累了太多的分配不均、經手人貪墨、規劃存在泡沫難以回本,尤其是西北東北的鐵路當時經濟價值不大主要是國防價值,等於是拿富商的錢在為國防填坑了……三十多年積攢的怨氣,讓民間爆發資本改良的呼聲越來越高。

朱和坦雖然讓國富民強了,但分配不公的問題,依然衝擊著大明。

到後來他自己都覺得形勢有些危急時,終於又想起了祖父當年臨終時、交代他的另一句遺言。

“如果將來大修鐵路,肯定是要激起各方反對的,有守舊者,有恨油水者,有恨投資泡沫者,朝廷一切都靠執政者規劃,出了大問題仇恨最終都會落到皇帝身上。

如果真到了那一步,可以想想英吉利國虛君實相,以相平息民憤的經驗,我大明已有天下三四百年,只要皇帝謙退,不至於被人反對到那一步。”

朱和坦思之再三,決定按照祖父的遺囑慢慢佈局。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