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四合院之閆家老大> 第六十六章:日軍投降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十六章:日軍投降 (1 / 3)

畢竟現在時間已經到了一九四五年七月,距離日軍投降還有37天。

在這之前,誰也沒有想到日軍會投降的這麼快,雖然其中那兩顆大炸彈起到了一些作用,但其實最主要的還是日本關東軍的覆滅。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9日,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僅用一週時間即打垮了日軍實力最強的70萬關東軍。

這給小鬼子帶來了極大的震撼,而失去對東北的控制,日軍本來就沒有了掙扎的餘地。

我們知道,短期的戰爭主要決定於雙方的戰力,而長期的戰爭則是雙方戰爭資源的角力。

日本國土狹小,資源貴乏,戰爭資源十分有限,但很多人並不知道,二戰後期日本的主要戰爭資源並非來自國內,而是來自其佔領的中國東北。

其實,東北在1945年前已是一個非常強大的軍事工業基地。例如1944年,這裡的冶煉生鐵是250萬噸(全日本國內才270萬噸),鋼錠130萬噸(日本全國企業才290萬噸)。而全日本生產合成燃料的技術裝置,有55%分佈在東北。

這個概念就是,中國東北和朝鮮的軍事工業完全能夠保障一支百萬大軍的武器、裝備、彈藥和技術兵器的供給,只有轟炸機和重型火炮不能生產。

當老美轟炸機開始對日軍本土列島及其工業、軍事中心、海軍基地以及其他生死攸關的目標實施集中襲擊之後。

東北作為龐大後方基地和軍事倉庫,作用就更加明顯了。由於中國東北仍處在老美“飛行堡壘”的活動半徑之外。

因此,有許多工廠企業連同其裝置,整個都從日軍本土遷移到那裡。東北有無數的兵營,足可容納55至60個步兵師,航空站和飛機場能夠同時停放6000多架飛機。

日軍司令部可以從容不迫地為前線訓練補充兵員,組建新部隊和改編老部隊,以及不受任何干擾地採取其他一些必要的軍事措施。

日軍最強大的關東軍就駐紮在東北,它下轄東滿第1方面軍——第3和第5軍、西滿第3方面軍——第30和第44軍兩個方面軍,以及北滿獨立第4軍和獨立第34軍,第17方面軍第58軍,總兵力在70萬人以上。

此外,偽滿軍隊、內蒙日本偽軍和張綏部隊也歸關東軍司令部統轄。這一超過百萬大軍的強大集團,還得到兩個航空軍——第2和第5航空軍的支援。兩個航空軍約有2000架飛機。

日軍參謀本部在二戰末期確定的戰略防禦想定,從理論上增加了關東軍在即將爆發的對蘇作戰中獲勝的希望,即使是有限的希望也罷。

原因在於,東北按其自然條件說,更適合於防禦而不是進攻。環立周邊的山脈和原始森林成為進攻方的天然障礙,排除了坦克等廣泛進行快速機動的可能性,使裝備重型技術兵器的部隊難以通行,而敵軍構築的人工障礙又使逾越天險的難度成倍增加。

到1945年春,在戰勝法西斯德國之後,以蘇聯元帥華西列夫斯基為首的遠東總指揮部成立,在它的部署下,許多軍用列車從西部地區出發,穿越整個蘇聯國土奔赴遠東。

第39集團軍部隊首先從東普魯士東調。接著,第5集團軍也從東普魯士,第6近衛坦克集團軍和第53集團軍則從捷克斯洛伐克向濱海地區變更部署。

還有許多裝甲兵、炮兵、航空兵、工程兵和通訊兵的獨立部隊與兵團以及後勤部隊與機關,也從其他戰線調往遠東。

截至到出兵東北前,蘇軍在遠東的部隊從原來的32個師,增加到59個師。此外,這裡還集結有4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6個步兵旅、40個坦克旅和機械化旅。總兵力達150萬人。

蘇軍出兵東北,進攻戰只持續了10個晝夜。在陸地上東北、內蒙古、北朝鮮的戰鬥行動席捲近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這可是相當於三個法國的國土面積,而且關東軍還是日軍武裝力量中編制最大、裝備最精良的軍團,擁有永久性防禦設施。

但這所有的這一切,在蘇聯紅軍進攻戰役的10天之內便土崩瓦解了,這是不是足夠神奇了,與美軍同日軍在太平洋戰區的作戰相比,這樣的速度、規模和效果,也是絕非尋常的。

畢竟為爭奪一些群島和孤立島嶼,美國人和日軍進行了幾乎長達4年之久的激烈戰鬥。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