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的筆在寫著。
筆下的青色光暈,越來越大。
“這是入了品的文章,這是能夠進入聖者之眼的文章。”
山頂上的天人化身,紛紛動容。
這樣的文章是諸子百家,有學子對本派大道有開創性的創造,並且也符合天下大道,才會出現這樣的文章。
諸子大道乃是諸子結合理想與大道開闢出來的理想大道。
理想大道乃是包容諸多之道與理混合而成,這些道與理,根據開闢理想國諸子排列,構成一個諸子眼中的理想國。
若有後輩弟子對本派先賢的想法有什麼反對,也可以自己結合其中一條道,對其加以改造,將這一條道擴充套件,發揚光大,這也是聖者們的希望,無論是理想鄉還是理想國,都是一個學派的根基。
一人智短,眾人智長。
縱使是孔子那樣的大聖也需要三千弟子與孟子荀子這樣的聖者,才能將儒家理想國發展到如今縱橫文界的程度。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只有後輩弟子之中不斷有人推陳出新,才是理想國完善的基本之法。
所以儒家有了孟子,有了荀子。
道家有了楊朱、有了莊子。
雖然他們都有各自對大道的理解,但是對於學派與理想國的發展卻是極為重要的。
對於新出現,能夠影響學派發展的文章,諸聖自然是很重視。
而這種能夠影響學派的文章,自然是會讓同一學派的聖者或者天人重視。
此時無上天之中,一位聖者就出於這樣的狀態。
他就是雜家的開創者,屍佼。
屍佼是雜家的開創者,他提出了合名法,兼儒墨的概念,昔年也是一位驚才絕豔的人物。
甚至當年的商君與他還有那麼一絲關係。
對於自己的理想大道,他也是歷經了很多謀算。
當初創立雜家之道,他就知道雜家大道的根本缺陷。
但是對於當年的他,已經沒有辦法改變了。
這些年他一直在等。
終於他等到了呂不韋,等到了呂氏春秋。
在呂氏春秋上他看到了理想走進現實的可能,但是呂不韋遲遲不能踏出最後一步,這就讓他有些難熬。
甚至他也在考慮,雜家的道,到底有沒有問題。
雜家出,百家滅,這種構思真的有實現的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