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也不是說法家之中都是如此,只是法家修士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聖者也就那幾位。
當陳勝寫到法家對待孝悌之道的態度,很多人已然確定了。
儒家講忠孝,墨家也講,道家更講。
法家也講孝悌,但是行為卻在逼迫百姓不講。
許多人看到這裡更是一頭霧水,不知陳勝的目的是什麼。
前面已經在攻擊文界諸多學派,確定了自己的立場,這時候又在攻擊法家,語氣也是極為嚴重,這是鬧的那般?
至於牆頭草,前面和後面的話,已經講的夠嚴厲的。
這樣將兩邊都得罪了,明顯不是想做牆頭草,那又是幾個意思?
聖皇看著陳勝的文章臉色也是有些古怪,不過他控制的還好,只有那一閃而過的怪異。
法家聖道韓非也是臉色陰沉,他著實想不到陳勝的目的。
陳勝應該是知道他是什麼人,他的心思,既然是清楚的,這般攻擊法家究竟為何?
不過隨著陳勝書寫,文章的後面的內容也出現了。
陳勝認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國家的義務,百姓年輕時候為國家拼搏,老了應該有官府供養。
以年齡論,每年每月從官府領走足夠果腹的糧食,而不是任由他餓死,或者強行將義務轉嫁給吃不飽飯的百姓。
齊國變法數十年,齊國百姓雖然富足,但是吃不飽飯,餓死老人的現象依然出現。
這是政治的過失。
齊國之地的老齊人還能勉強接受,畢竟已經維持了幾十年,新的一代已經習慣,但是那些被統治了才十年的百姓並不能接受。
當然這其中秦國除外,秦國的百姓說不定還會感到幸福。
其他五國的百姓一直在王道治理的政策之下,對於齊國這種王道之中,夾雜霸道的刑罰並不能適應。
誰讓聖皇當初統一天下,用了不少的懷柔手段。
現在除了齊國之外的很多百姓的年輕一代以及正是當打之年的壯年都是活在王道統治之下。
這樣的人想要他們適應齊法,那就是太難了。統一天下八年時間,實際上齊國滅天下也就有這二十年的時間。
就算是最先滅亡的燕國,很多壯年之人都是如此。
而今曾經的燕國太子丹也是反齊聯盟中的一員。
陳勝從各國情況分析,齊國出現了和當初秦國類似的情況。
這樣的情況長久之下,壓力只會越聚越多。
總有一天回爆發出來。
陳勝的解決辦法是以國家力量強行推動這些,來減緩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