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公開資訊一欄,陸雲迅速開啟了戰後異常的相關資料,果然,在最開始就介紹了有關以太生產的資料。
以太公司地下共有90層,除去1層純粹用作辦公與上層員工的住宿之外,2~90層內都關押著危險等級各異的戰後異常。
2~30層為上層,主要負責人為科長,對應戰後異常的危險等級為FE。
31~80層為中層,主要負責人為處長,對應戰後異常的危險等級為DB。
81~90層為下層,主要負責人為部長,對應戰後異常的危險等級為A。
被公司收容的戰後異常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這也是為什麼以太公司敢於將戰後異常收押在公司內部的原因。
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的出逃是沒有危險的。
陸雲注意到在戰後異常相關的列表中,有一個叫作“收容失效”的選項,沒有猶豫,他立刻點開了它。
與它的標題一樣,裡面全都是近期有哪些戰後異常從收容單元出逃,並造成傷亡的報告,不過因為陸雲的許可權只有E,他只能看到上層的報告。
可這也足夠觸目驚心了。
“危險等級E:‘聒噪夜鶯’,因F級員工米思達(已身亡)工作失誤,造成3名F級員工、8名G級員工死亡,並導致20名員工永久性失聰。”
“危險等級F:‘共生’,因G級員工李三光(已身亡)工作失誤,造成2名G級員工死亡。”
“危險等級E:‘百合’,因E級員工金洪旭(已身亡)違反相關工作條例,造成自身死亡,無其他人員傷亡。”
…
收容失效的記錄只有三個月之內的,陸雲粗略地統計了一下,也有近10名E級員工和超過20名F級員工死亡,G級員工更是近百名。
而這些員工之所以會死去,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進行以太的生產。
以太公司連帶外勤部、後勤部、人事部、檔案部、生產部、醫療部、外事部及兩個陸雲尚不可知的部位在內,共有9個部門。
除了兩個陸雲未知的部門,其中最特殊的就是生產部。
生產部與其他部門不同,除了最基礎的G級員工和管理層上的科長、處長、部長以外,它並沒有固定的員工。
以太生產的相關工作,是由其餘8個部門輪換完成的,上層一週一換,中層兩週一換,下層一月一換。
不過由於那兩個未知的部門並沒有在上層設立,所以上層是由6個部門進行輪換。
對像陸雲這樣的員工來說,這是工作,也是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