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影機的誕生其實非常早,在五十年代初,英國廣播公司就發明了錄影機,但初代錄影機實用性很差,並沒有得到推廣,到1956年的時候,美國安潘克斯公司推出了一款實驗性的磁帶錄影機,這臺錄影機的體積極大,足足有一輛汽車那麼大小,而且售價極其高昂,高達7.5萬美元之巨。
隨後,技術不斷更新,德國和日本的企業先後發明了螺旋掃描技術,使得錄影機的體積開始縮小,等到1974年的時候,真正可以實際運用在家庭的錄影機誕生。
七十年代末期到現在,國際上的錄影機產品日本具有領先地位,尤其是掌握螺旋掃描技術的東芝公司更是其佼佼者,之後索尼、日立、松下、JVC、三洋等公司也開始生產家庭錄影機,在這些公司的推動下,家庭錄影機的完善度越來越高,技術也越來越先進,並且其產品佔據了全世界錄影機市場的大部分份額。
八十年代初,日本的錄影機開始進入中國,早期只能在友誼商店內憑著外匯券購買。又或者出國人的從國外直接帶回來,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家電。」
就像林宇航和羅琳結婚的時候那樣,宋援朝特意讓秦正國從香江給他們準備了進口家用電器,其中就包括一臺日本進口的錄影機。
宋援朝和林燕結婚的時候,也準備了一臺東芝的錄影機,這臺錄影機直到現在還擺在宋援朝家裡呢。
其實在八十年代中期的時候,家用錄影機技術已經很完善了,沒有了繼續挖掘的可能。但這些些年來,日本錄影機生產企業對錄影機的研究依舊還在繼續,時不時就推出一款新品來取代以前的型號。
但這些新品從基礎功能來說根本就沒什麼變化,有變化的僅僅只是一些華而不實地小功能,比如研究出來的畫面停止後手動旋轉前進或後退功能,又比如數字時鐘顯示和鬧鈴功能,還比如透過技術讓錄影機具有給老式電視機增加頻道功能等等。
這個時代,日本人在這種雞毛蒜皮的小花招上簡直就是樂而不疲,每天鑽研的就是怎麼在現有的產品功能上怎麼去新增新的功能,從而導致錄影機的功能是越來越多,設計也是越來越複雜和繁瑣,一臺錄影機的遙控器上密密麻麻全是按鈕,這些按鈕之多就連許多日本人自己都搞不明白怎麼使用。
因為這些公司的如此折騰,不少日本人在報紙上破口大罵,罵這些企業簡直就是走火入魔了。
一家公司不好好去研究新技術,天天扣細節弄華而不實的玩意,這些破功能聽起來似乎不錯,可實際上在真正使用上完全就是雞肋,誰吃飽了沒事幹去用這些玩意?錄影機的基礎功能不就是放錄影麼?充其量快進、後退、定時錄影功能還有點用處,其他功能有個毛用。
可偏偏這些日本企業就是聽不進別人的批評,依舊我行我素。而且每一次新功能出現,必然會在宣傳上大肆宣揚一番,然後再推陳出新,用新型號取代舊型號,意圖在消費者那邊賺取一筆智商稅。
近十年來,日本企業基本都是這麼幹的,而且乾的興致勃勃,再加上他們的技術壟斷和專利的原因,全球錄影機市場一直被這幾家企業牢牢佔據,而產品的價格也一直維持在一個相當高的利潤程度。
從這點來說,和盛華的VCD產品在目前市場上的利潤是一樣的,日本企業的錄影機產品成本利潤甚至還不入VCD呢,而產品價格卻僅僅比VCD稍低些,這樣算下來利潤會有多少可想而知。
可現在,隨著VCD產品的出現,狼終於來了。
日本人善於搞小花招卻忽略了技術的更新,當他們發現VCD已有了取代錄影機市場的可能性時,不由得變得驚慌起來。
為了繼續把持這個市場,這些企業火速聯絡到了美國公司,提出了技術
合作或者技術授權的請求。
在之前,美國公司方面按照宋援朝的要求和幾家公司私下聯絡過,要求進行技術合作,用VCD技術換取未來DVD的幾項關鍵專利,卻被驕傲自大的日本人給拒絕了。
而現在主次已經倒了過來,因為VCD的出現讓他們感到了危機,美國公司方面的態度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根據宋援朝的指示,美國公司方面拿起了架子,直接開出了比以前更高的籌碼。
面對這個結果,日本方面也不是沒有想到的,雖然對美國公司的態度很是惱怒,可卻又不敢得罪美國公司方面,只能繼續和美國公司進行扯皮,意圖用更低的代價獲得VCD的技術。
可沒想到,就在日本公司和美國公司談判過程中,美國公司方面突然宣佈已和飛利浦方面達成了技術交換,免費把VCD技術授權給了飛利浦,當這個訊息宣佈之後,幾家日本公司頓時就慌了神。
要知道日本在家用電器方面固然擁有優勢,在全球的市場佔有率也極高,可這些日本公司也不是沒有對手的,其中飛利浦就是他們最大的對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