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種豬欄的理想,劉備是一向不以為然的。
有個許汜的名士,就因為曾經跟別人“求田問舍”,被劉備狠懟了一頓。
後來辛棄疾更是在詞中引用這一典故: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06
日子一天天過去。
40歲到47歲這段時間,正值壯年,是一個男人大幹一番事業的好時候,劉備卻只待在一個小縣城,天天望著北方的強敵,暗自嗟傷。
如果劉備會填詞,恐怕也會寫出“將軍百戰聲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這樣的句子吧。
但在這個期間,並不是完全沒有機會。
建安十二年,此時的曹操正率大軍討伐烏桓,國中空虛。
劉備趁機向劉表提出偷襲許都的建議,但此時的劉表已是年老志衰,不能採納。
後來,劉表請劉備赴宴。
相談正歡時,劉備起身去廁所,回來之後,劉表卻看見劉備臉上有淚痕,忙問他怎麼回事。
劉備說:“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裡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他傷感的不是房子車子,而是不能在人生最好的歲月裡去建功立業,這才是一個英雄的悲傷。
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
髀肉復生,這對一個胸懷大志、想要建功立業的人來說,是多麼悲傷的事。
劉表只能表示呵呵噠。
07
這段時期可能是劉備最惶恐最無助的時候,曹操大軍隨時可能南下,劉表病危,可能引發荊州的內鬥,該何去何從,連他自己也不清楚。
這時,他多麼希望有個人能為點撥迷津,出謀劃策。
說來也巧,諸葛亮“恰逢其時”地進入了劉備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