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言情小說>唐朝地主爺> 第九十七章 名傳天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七章 名傳天下 (1 / 3)

<!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第九十七章 名傳天下

“下官趙璐稟,南皮至滄州,修路四十裡,溝通十二個村莊鄉鎮,道路兩旁掘渠,培土,植樹……”

“下官燕苦稟,海興至滄州,修路五十六裡,溝通村莊九座,山鎮兩處,路寬二車並行餘三尺,路載三千斤而不動……”

“下官詹增稟,黃驊至滄州,修路四十八裡……”

“下官秦時,自滄州至三縣,三線各修二十餘裡……”

徐清照例躺著,黃詩梅念著公文給他聽,小月端著水,拈著吃貨喂他,荀雪兒抱著徐文在一邊給徐清看。聽各縣發來的公文,徐清聽著心裡歡喜得不行。

估摸著,不用五天,滄州到三縣的標準公路就要建成了。到時候,滄州到各縣,至少要縮短五分之一的時間。主要還是雨天,車輛不會陷在泥巴裡了。

路修完了,可災民還回不去啊,徐清又捉摸起了別的事情。

滄州之中有兩縣臨海,臨海之地有個不好,那就是耕地不足。海興縣裡有一句話,五沙四堿一分田,也就是說十畝地裡頭,只有一畝地是耕地,可見其耕地貧瘠。黃驊稍好一些,不過也只是在三分田不會更多。

沙地也能種東西,如種蘿蔔是最好了的,可是種不了糧食。鹽堿地更不用說,根本就是寸草不生的地方。

不過,鹽堿地比沙地有一個優勢,那就是較為容易改良。況且,海興鹽堿地雖然多,但大多數只是輕度的鹽堿地,更是易於改造成耕地。

古代論政績,歸根結底有兩件最重要的事,一個是人,一個是田。人多就糧多錢多稅多,進而政績多。徐清雖不靠政績,但他仍然想給他治理過的一片土地多留一些有用的財産。

災民之中,絕大部分都是農民,最擅長的事情就是種地和賣力氣。之前,徐清就安排了不少災民開荒,如今也出來了上百畝良田,明年綠肥一踩,就能種糧。現在要改造沙地,那些農夫也該會一些。

三十天,四萬災民,即便是每十天每人一畝,那也有近十萬畝良田。折成銀子,就是幾十萬兩!到時候徐清將這些地租出去,他們的收益用來支援州學,港口,商稅司等的建設,也不怕後來這廢除這些善政了。

水分狀況不良,是鹽堿地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所以在改良鹽堿地的時候,應當首重改善土水土。

一般來說,改造鹽堿地要分幾步進行。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