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言情小說>唐朝地主爺> 第九十七章 名傳天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七章 名傳天下 (2 / 3)

首先,要將土壤裡的鹽分排洗掉,降低土壤鹽分含量,再種植耐鹽堿的植物,培肥土壤。

在這一步,徐清想到了一個挖鹽塘的辦法。

挖鹽塘,顧名思義就是在鹽堿地裡挖一眼池塘。池塘挖在鹽堿地中央,雨一下,土壤裡的鹽就會滲入到池塘裡。池塘裡的泥巴定時清理,且池塘挖得比較密的話,只需一個雨季,就能將淺鹽堿地的土壤洗幹淨。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種池塘要挖得深,挖出來的土也不能亂放。主要是得不償失,一個人挖塘挖半年,好不容易治好一片土,還要種糧,然後才能收獲,還不如打短工掙錢來的快。要是有人這麼做,不是傻子,就是無聊得發瘋的人。

但是現在不一樣啊,徐清手裡多的是有力氣沒地方使的人!

挖出來的泥巴,可以運到沙地,石山,任他堆放。反正沙地近海,再流出來的鹽都流入大海了,不會再回來。那些池塘,也可以種一些耐鹽的水産品,過幾年,這滄州說不定就成了河北的江南呢。

有些不太嚴重的鹽堿地,甚至可以直接透過透過深挖土地耕種、加填客土然後再平整土地、種植綠肥牧草、將稭稈堆還田等方式改造。特別是種牧草,這個改造鹽堿地非常快。牧草跟韭菜一般,割了一茬,又長一茬。每割一次,都會吸收完一部分鹽分。馬匹每天要喝鹽水補充鹽分,割的那些牧草剛好給滄州騎兵。

問題是,徐清動不了。不是動不了,而是徐清每一次想出去走走,都被四女拉回來摁在床上。一天十二個時辰,全天候監視。

徐清只得召集八鄉十裡的裡長過來,讓這他們代勞去驗看土地,劃出容易改造的鹽堿地。開會的時候,眾裡長見徐清病身未敢忘憂國,躺在床上還要為滄州操勞,不由得感動不已,熱淚盈眶,想學習貫徹徐大刺史的工作精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故而大家都齊齊問道:

“徐大人,我們能得到什麼?”

“噗……”徐清一口老血沒噴出來,嘆了一口氣,心道我這種好官還是少之又少啊,他道:“每人在找一塊鹽堿地改造,要鹽少,地平,水足,肥多,改造出來的鹽堿地你們本鄉優先承包,不在本鄉的,你們鄉白得半成租子,連得十年。”

裡長們低著頭計算,不一會兒,又有人問:“徐大人,這鹽堿地就沒有上限?”

“圈地沒有上限,但誰能得到多少,就按照最後改造成功的實數為準。”

“我明白了,我鄉裡有好幾百畝地,只算斥鹵,放在平時是下等田,沒人種,可是那地方水好地平,改造出來少說也是中上的田哩。”

“俺也懂了,唔,刺史大人,小人先行告退了……”一個老裡長精明的說到,隨便拱拱手匆匆離開,跟沖食堂一般。

後面的人忙喊:“哎哎哎,你這老倌,吃相太不雅!”

也追了出去。

徐清搖搖頭,華夏農民最實在,有奔頭的事,幹得比誰都起勁。一個村,要是能白白多幾百畝地,簡直就是暴富一次。官府不管買賣田地,但黑市會買賣,一畝中等田二到四兩錢,三百畝就是一千兩啊。一個村多少戶人家,十戶一保,十保一裡,那就是一百戶,每戶十兩銀子的入賬,三年的收入!

而這一切,只不過是去檢視土地成色,畫個圈圈,讓災民去改造罷了。災民的工錢,還是官府出!忽然,滄州百姓有一個想法,災民太有用了,不是累贅,不是包袱,是致富的希望!他們甚至覺得,官府給災民的工錢太低了。

於是,滄州百姓一個個自發的“公益”團體起來了,給災民送吃的喝的,雖然只是簡單的慰問,但就是這簡單的一碗渾酒,一個白麵蒸餅,讓災民們頓時感到不是寄人籬下,而是家裡遇到難過了,在親戚家裡住一段時間!

過路的商販,暗訪的監察和巡禦史,看到滄州這一幕幕,全都感動得不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