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是人類將內心的情感,表達在外形的一種方式。
這是我從您給的書上看到的,可我不會笑。”
“其實笑呢,是一個十分簡單的動作,無非就是嘴角往兩邊微微上揚。
對,就是這樣。”
“這就是笑嗎?可我還是覺得很困難。”
“沒關系,慢慢來,習慣了就好。”
“除了笑,哭也是人類向外界表達情感的基本手段之一,您能教我嗎?”
“欲速則不達。要專心做好一件事之後,再去做下一件事,這樣效率才高。所以先把笑的動作練好,再練怎麼哭吧。”
“那您能教我嗎?”
“可以。”
現在,他無師自通了,也明白什麼叫“傷心”。
可曾經承諾教他的人,卻已不在了。
在四中的校史中,有這麼一個故事,是赤陽的第二任校長所寫的,同時他曾經也赤陽早期的學生,至於是哪一屆,他在簡介中說自己也記不清了。
故事內容是這樣的:
曾經有一位栽樹人,他種了一棵樹,並滿懷希望地對它說:“根向黑暗生長,葉朝光明而生。
希望你以後能有茂密的樹蔭,這樣烈陽當空時,我也好有個納涼地。
順便也讓經受烈陽炙烤的人,有個納涼地。”
小樹謹記栽樹人的話,根往越黑暗的地方延伸,枝葉便朝越光明的地方生長。
沒幾年,小樹就成了大樹,有了茂密的樹蔭。
它滿心歡喜地盼望著,等待著,希望能在夕陽落下與地平線相交的地方,目光盡頭的地方,它的栽樹人從那裡,一步一步走來,來到樹蔭底下,靠樹幹,好好地睡上一覺。
為了這願望,它從冬天等到夏天,又從夏天等到冬天,反反複複,四季流轉,有無數人從樹蔭底下經過,它無私地為人們遮擋烈陽與風雨,人們也毫無私心地贊揚它、歌頌它,可它從未真正的開心過,因為它知道,它的栽樹人,再也不會出現了。
自此,它依舊向著光明而生,但它的心卻已被無限的悲傷與黑暗所籠罩。
我真心希望未來有一個人,能帶著無限的光明,掃除它內心的黑暗。
最後一句話,沒有人知道這位校長想法是什麼,曾經也有人試圖分析其中的含義,但大多數人都失敗了。
從此,這成了一個謎,一個四中校史裡永遠也無法解開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