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副圖描繪了官員韓熙載家設夜宴載歌行樂的場面。此畫繪寫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韓府夜宴過程,即琵琶演奏、觀舞、宴間休息、清吹、歡送賓客五段場景。整幅作品線條遒勁流暢,工整精細,構圖富有想象力。
作品造型準確精微,線條工細流暢,色彩絢麗清雅。不同物象的筆墨運用又富有變化,尤其敷色更見豐富、和諧,仕女的素妝豔服與男賓的青黑色衣衫形成鮮明對照。
第一段是琵琶獨奏。描繪的是韓熙載與到訪的賓客們正聚精會神的傾聽演奏琵琶的場景。可以看出演奏之前,屋內經過一場動盪,畫家著重表現地則是彈奏已經開始,全場空氣凝注的一瞬間。
此段出現的人物繁多,場景複雜,床上的紅袍青年是新科狀元郎粲,端坐在狀元左側戴著高高的頭巾之人便是主人公韓熙載,彈琵琶的女子是教坊副使李嘉明的妹妹,李嘉明則在她左邊並扭頭望著她,聽得入神且一直關心她的彈奏手法。長案的兩端坐著韓的朋友太常博士陳致雍和門生紫薇郎朱銑,另有寵妓弱蘭和王屋山等。這些人物都確有記載。
第二段是六么獨舞。描繪的是韓熙載站在紅漆揭鼓旁,兩手抑揚地敲鼓。韓熙載右手舉起鼓捶,使人感覺彷彿這二捶敲下去就能聽見鼓的聲音似的。郎粲側身斜靠在椅子上,一邊可以照顧到韓擊鼓,一邊可以欣賞王屋山的舞技。畫中還有一位青年在打板,應是韓熙載的門生舒雅。
在這一場景裡,明顯發現新增了一位新面孔,有一個和尚參加了夜宴,是韓熙載的好友德明和尚,他拱手伸著手指,謙卑的低著頭,好像感覺和尚出現在這種場合多少有些不好意思。眼看著“施主”擊鼓而不看舞伎,再看旁邊為韓熙載打著節拍鼓掌的人,恰恰與和尚的神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三段是宴間小憩。描繪的是韓熙載坐在床榻上,邊洗手邊和侍女們談話。此時的琵琶和笛簫都被一個女子扛著往裡走,隨後還跟著一位端著杯盤的女子。兩位女子好像還在對今晚的宴會津津樂道,更加烘托出了輕鬆的氛圍。紅燭已經點燃,床帖拉開,被子堆疊,枕頭也已放好,以便隨時可以躺下休息。此時我們很容易聯想到古代宋人宴會的場景,他們遮窗夜飲,載歌載舞,累了就歇一會兒,常常忘記了晝夜的變化。
第四段是管樂合奏。這個場面的主人公韓熙載換下了正裝並盤膝坐在椅子上,一邊揮動著扇子,一邊跟一個侍女吩咐著什麼話。五個奏樂人橫坐一排,各有自己的動態,雖同列一排,但也沒有感到整齊統一的滯板。旁邊一名打板男子坐姿端正,與富有變化的吹奏管樂的女伎們又形成一對比。
第五段是賓客酬應。這一段描繪了宴會結束,賓客們陸續離去的場景。韓熙載站在兩組人物的中間,伸出左手呈擺手狀,好像在說“不”字。
言歸正傳,總之,鎮海軍很厲害。也很桀驁不羈。
趙老大這個時候很佩服唐月輕,因為他很有先見之明,當初招降了向溫和韓重登。他們與林仁肇,與鎮海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當向溫被封為鎮海軍節度使後,這支桀驁的烈馬,終於有了認同感,也終於被馴服。
至此,大宋徹底掌控江南全境。長江以南自從唐末以來,各地軍閥各自為政,互相攻伐征討,使得民不聊生,千里荒蕪。在經過近百年的離散後,終於又重新統一。
這是意義重大的勝利,這是不朽的功績。
始皇帝給這片土地留下了大一統的格局。從那時起,無論是河西走廊還是姑蘇荷塘,無論是中原平川還是遼東雪嶺,從西南的茫茫大山到陰山的草原水場,從嶺南的水田到太行的旱地,從天府之國到澎湖列島。漢唐以後,又多了天山綠洲。元明之後,又融合了雪域高原。
這是我們神聖而不可分割的領土,即便是因為各種原因分開數十年,乃至數百年。也一定要重新聚集在一起。這是刻在黃面板下不變的信仰,這是印在黑眼孔中永恆的認同。
李煜收拾行裝,被宋軍秘密用馬車拉著,和宗室大臣一起出發,前往東京。臨走的時候,正是清晨。他出了馬車,望著巍峨的江寧城牆,斑駁的石牆上還殘留著血跡和煙燻的痕跡。教坊司裡傳來女子清唱的聲音——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妝豔質本傾城~
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
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
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
李煜聽得掩面而泣,淚眼模糊。小周夫人紅著眼睛將他扶進馬車,宋軍押送這長長的馬車隊,向著北方迤邐前行。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喜歡酒旗請大家收藏:()酒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