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不算長,不過在這三天裡發生的事情卻是驚心動魄。
第一天,華夏在西北地區進行了一次非公開的高超音速載具試飛,準確說是試射,即投擲高超音速載具的是一枚df31彈道導彈。雖然華夏當局沒有公佈試飛的訊息,但是對花旗情報機構來說,這次試驗算不上隱秘。至於這次試驗的意義,顯然是衝花旗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去的。關鍵就是,由df31投擲的高超音速載具的著陸地點與彈道終點的偏差達到兩米。按照nsa與cia等情報機構提供的報告,華夏試驗的高超音速載具肯定採用了激波升力體氣動佈局。華夏的這次試驗,只讓高超音速載具進行了一次邊界跳躍,距離就達到兩米,如果多進行幾次,肯定能在大氣層頂端滑翔飛行上萬千米。關鍵是,花旗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對這種目標是無可奈何。
次日,華夏在事先通報的情況下,搞了一次反衛星攔截試驗。只不過,這次使用的不是導彈,而是高能鐳射。目標衛星是一顆已經在軌工作了近十年的氣象衛星,摧毀衛星的高能鐳射發射器部署在華夏西部的高原上。整個攔截過程只進行了數分鐘,根據花旗國家航天局提供的訊息,該衛星的太陽能面板與通訊天線均被鐳射燒穿。如果是花旗衛星,哪怕是軍事衛星,結果也不會好到哪裡去。關鍵是,目標衛星是在軌道高點,即距離地面大約五米的高度上遭到攻擊。這意味著,在此高度之下的航天器都在華夏高能鐳射的打擊範圍內,按照幾家情報機構的評估,華夏在進行試驗的時候,沒有讓鐳射器達到最大發射功率,因此五米是保守估計。
最後一天,華夏進行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反導攔截試驗。當天清晨,華夏海軍的工程實驗潛艇在南海北部發射了一枚j2b型潛射彈道導彈,向華夏西北靶場投射了六枚分導式彈頭。關鍵是,導彈採用了高拋彈道,而且所有分導試彈頭都在再入大氣層之前跟載具分離。簡單說,就是模擬了花旗海軍“三叉戟”導彈在攻擊華夏本土時的彈道。進行反導攔截的是已經傳了十多年,華夏軍方卻一直沒承認的hq19反導導彈系統。根據花旗情報機構掌握的訊息,反導攔擷取得了圓滿結果,hq19系統不但準確識別出了真實彈頭,還成功擊落六枚彈頭,試驗中的最大攔截距離超過了五百千米,最小攔截距離在一百千米以內,最大攔截高度為三百千米,最小攔截高度為一百五十千米。這次試驗其實是華夏在向世界展示被稱為“龍盾”、也被稱為“華夏版thaader”的hq19反導攔截系統,特別是其強大的反導攔截能力。
三天進行的三次極具戰略意義的武器測試,表達與傳遞的訊號再明確不過了。
用奧爾森的話來說,華夏是在透過武器測試告訴花旗,華夏擁有足以刺穿花旗防禦盾牌的長矛,還有能摧毀花旗軍事衛星系統的強弓,以及能抵擋花旗戰略打擊的堅盾,華夏的戰略威懾能力已不在花旗之下。換句話說,花旗不要指望憑藉數量更多的戰略武器對華夏進行核訛詐。
反導試驗的當天下午,花旗、華夏、伊萬國、高盧、大不列顛與波斯的談判代表在日耳曼的法蘭克福回到了談判桌上來。幾個小時之後,華夏代表正式拿出了替代解決方案,即由華夏幫助波斯建造一座與在建民用核電站相當的可控聚變核電站,從根本上解決花旗提出的問題,即波斯無論如何都無法透過可控聚變核電站獲得製造核武器的材料與技術,也就不可能借助發展民用核能研製核武器。隨後,波斯代表首先答應了華夏的提議,不過提出了一個要求,即花旗立即解除所有針對波斯的制裁,並且以條約的方式做出保證,不再以波斯發展民用核能為由進行軍事威脅。
這下,皮球踢到了花旗腳下。
在此之前,花旗一直以波斯試圖透過民用核能獲得製造核武器的材料與技術為由,堅決要求波斯拆毀所有的核設施,而且無條件的接受花旗等西方國家的監督,從根本上剷除波斯發展核武器的能力。
花旗代表沒有立即給出答覆,提出暫時休會。
休會之後,高盧與大不列顛的代表立即找到了華夏代表,他們感興趣的,顯然不是波斯核問題的最後解決方案,而是華夏的可控聚變技術。即便華夏暫時還沒有能力建造具有商業價值的可控聚變核電站,但是隻要在該領域取得了突破,那麼所具備的重大意義,足以讓高盧、大不列顛這些發達國家側目。看得更成員一點,如果華夏率先實現商業應用,必然改變整個世界。到那個時候,還是花旗稱霸全球嗎?說得更直接一點,花旗能夠憑藉現今的優勢跟掌握了無限能源的華夏對抗嗎?可以說,只是這個誰都能夠預見到的未來,就足以讓高盧這樣的發達國家重新考慮自己所處陣營了。
對特魯尼來說,這顯然不是什麼好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雖然幾名情報官員依然認為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甚至不能排除華夏在進行戰略欺騙的可能,奧爾森為此還提到了“星球大戰”計劃,但是沒有一個人敢做出保證,更沒有一個人認為華夏當局是在撒謊。
綜合各方面的推測,特魯尼做出了一個大致判斷,即華夏確實在可控聚變領域取得了較為重大的突破,但是離商業應用還遠得很,最多隻是往前邁了一大步,而華夏現在所做的其實是要阻止花旗借核問題向波斯發動戰爭。也正是沒有別的選擇,華夏當局才丟擲了這個重磅訊息。
按照花旗頂級科學家的推測,沒有十年到二十年,華夏不可能造出第一座具有商業價值的聚變核電站。
當然,在跟與不跟的問題上,其實根本沒有第二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