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以各部院主要官員紛紛附議。
“可。”
三鼎甲確定後,二甲前十名依然由景文帝裁定,剩下的全由大臣們商議,這些貢士就不配讓大臣們爭到面紅耳赤了,除了三甲的“傳臚”掀起一番波瀾外,剩下的基本上直接按照閱卷官們排的成績定了下來,並沒有產生多少摩擦和爭議,一個多時辰後,此次殿試最終排名新鮮出爐。
隨後於文德殿舉行傳臚典禮,景文帝按照最終的排名,依次傳見新科進士們,面賜及第,謂之“唱榜”。
接下來就是分派職位,狀元慕容鴻信授從六品翰林院修撰,榜眼孫欣授正七品翰林院編修,賈瑜為武勳,不授文銜,由二甲的傳臚接任翰林院編修。
陳淳為三甲第三十一名,授河南道開封府密縣縣令,官銜正七品。
傳臚典禮結束後,眾新科進士拜謝皇恩,禮部尚書張育梅親奉金榜,將其懸於永勝門城門口,除三鼎甲外,所有二甲以及三甲進士皆換上嶄新的官袍,頭戴烏紗帽,胸掛大紅花,他們隨禮部的官員們一起趕往放榜現場,等待三鼎甲過來揭榜。
隨後景文帝賜三鼎甲遊街誇馬,狀元慕容鴻信頭戴金花烏紗帽,身穿大紅袍,手捧欽點聖詔,榜眼孫欣和探花賈瑜頭戴銀花烏紗帽,亦是身穿大紅袍。
太僕寺的官員準備好御馬,慕容鴻信一馬當先,孫欣和賈瑜緊隨其後,並肩而行,旗鼓開路,錦瑟齊鳴,出了宮門沿著朱雀大街,一路朝永勝門而去。
皇城司和五城兵馬司的兵士早把三鼎甲要通行的街道清理乾淨,無數的老百姓和文人士子紛紛湧到街兩邊,閨閣女兒家們紛紛出動,她們準備好了繡球,站在沿街房屋的樓上翹首以盼。
時至正午,在三月的暖陽之下,整座京城一片歡騰。
三鼎甲前面都有一個宮人高舉著一面匾額,上面或寫著“狀元”,或寫著“榜眼”,或寫著“探花”。
賈瑜騎在高頭白色的御馬上,兩側樓上不停有繡球砸向他,女子們尖叫著,入耳全是“賈公子”和“賈仲卿”。
老的慕容鴻信她們看不上,醜的孫欣更是不屑一顧,幾乎所有的繡球都是衝賈瑜來的,烏紗帽兩邊的直腳幞頭都被砸歪了,才開始的時候賈瑜還把它們擺正,可擺正後沒等幾息又被砸歪了,反覆幾次無果後,賈瑜只好作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賈瑜走到哪裡,哪裡就下起繡球雨,把寬闊的街道都染成了大紅色。
南城的天空下起了瓢潑大雨,兩側青樓歌館上的清倌人、歌女和花魁們的繡球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砸到他想縱馬逃離,砸到他想破口大罵。
永勝門城門口,圍觀的人摩肩接踵,水洩不通,新科進士們站在金榜前面,三鼎甲好不容易從人群中擠進來,翻身下馬,慕容鴻信站在金榜前,給禮部尚書張育梅躬身一禮,得到授意後,高聲道:“謝皇恩浩蕩,揭榜!”
孫欣和賈瑜走上前,一人站在一邊,把金榜上的紅絹布緩緩揭開。
狀元率眾進士觀完榜,榜眼和探花先送狀元歸第,然後探花再送榜眼歸第,最後探花自歸。
歸第就是送他們回住的地方,期間新科進士們自行散去。
至此,殿試徹底落幕,賈瑜正式成為此次春闈的探花郎。
禮部隨即編著《宣德四年進士名錄》,上面詳細記載著進士們的各項資料,包括:姓名、表字、籍貫、成績、所授官職等等,由隸屬於禮部的信承司即刻五百里加急送至各道各府,再由各府抄錄下達給各縣各鎮,以供全天下人知悉。
朝廷會給新科進士們頒發金花帖子和及第金匾,金花帖子像奏摺一樣大小,方便隨身攜帶,上面記載著持有者的功名和及第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