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是他。”
陸諱並未說謊,他確實在乎自己的學生。
先帝黎頌便是他的學生,為護他登極,這位平和的陸閣老不惜手染鮮血,在慶德年間掀起過一場血雨腥風。
試問這樣的野心,又怎會在嘉寧和廣安年間突然消散呢?只是被他暫時藏起來罷了。
三王之中,太子受教於劉澤騫,靖王受教於朱明鏡,恭王出身低微,未曾得四儒教導。
唯有一人,既是皇室血脈,又是他的內門弟子——
黎珀。
陸諱的最終目的,是將黎珀推上位。
說到此處,唐瓔忽又想起一事,嘴角牽起一絲嘲諷的笑。
“原來……昔年郡王殿下將阿旭推下水,是有原因的。”
黎珀雖為紈絝,卻因出身皇室,尚算有些修養,絕非孫堯、周長金那般的混不吝,若非事出有因,絕不會隨意傷人。
就說他大冬天的非要將陸閣老的兒子推下水的那件事兒,不僅她,便是陸子旭本人都想不明白。
其實很簡單——
陸諱的勢力滲入千秋閣之後,舒太妃無奈受制,黎珀也不得不屈從於老師的權威。
他既不敢反抗陸諱,也不願成為叛賊,便只能在最無能為力的年紀,以那般激烈的方式來表達對老師的反抗,同時也希望能借此引起太子的注意。
除黎珀外,周皓卿也是棋子之一——
陸諱算到天子回宮的頭一件事便是召“孔玄”和馮高氏進宮,遂鼓動周皓卿趁宮中防守薄弱時造反。
承安門被炸後,又令林歲趁機將千秋閣一眾殺手引了進來,只等周皓卿闖入正殿,馮孔二人即將抵達承安門時再對他們痛下殺手。
千秋閣的殺手們人數眾多,天子的護衛隊雖訓練有素,卻寡不敵眾,抵擋了一陣便悉數陣亡,至於孔青……也因保護馮高氏而死。
為了引發更大的轟動,馮孔二人必須死在承安門附近。
就連林歲寄給鐘謐的信,也是陸諱故意模仿成朱明鏡的口吻而寫——
他既想撇開自己,卻也不能讓鐘謐惹上嫌疑。
馮高氏是鐘謐所殺,鐘謐則是為了保護天子的利益而犧牲,所以他必須與天子綁在一根繩兒上,是以當他被天子下獄而非處死時,才恰能體現帝王的護短專橫。倘若鐘謐對天子存有不軌之心,黎靖北反倒成了受害者,這是陸諱最不願看到的,所以鐘謐的形象必須幹淨。
如此一來,也算是重複了往昔時太祖皇帝包庇莫同的事跡,並從最大程度上激起了民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