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北伐,就需要說一下漢國進攻魏國最主要的幾條行軍路線。
最好走的路線是西線的祁山道,也叫隴西道。此道是諸葛亮和姜維北伐都選擇過的,可以由此進攻隴西諸郡,如隴西、南安、天水、廣魏和安定。佔領了隴西,就能控制涼州,然後步步為營,吞食整個西部,佔領整個潼關以西。
其次是中線的陳倉道,也叫故道,這是一條險道,北口為散關,南口為陽平關。楚漢時期,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是走的此道。
再其次是中線的褒斜道,此道北口為斜峪口,南口為褒谷口。斜峪口可至郿縣、武功,進圖長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讓趙雲做疑兵,以及最後一次北伐都是走的此道。
再之後是中線的儻駱道,也稱為駱穀道,北口為駱谷,南口為儻水河口。這條道路非常險峻,所以諸葛亮一生從未走過。之前魏國大將軍武安侯曹爽南下漢中時走過此道,便發生興勢之戰,魏國失敗,牛馬騾驢多死,民夷號泣道路。
還有一條是東線的子午道,北口為子谷,南口為午谷。此道的優點是可以直撲長安。之前魏延有過提議,但諸葛亮、姜維兩代軍事主官,在數次的北伐中從未選過。之前魏國大司馬邵陵侯曹真南下漢中走過,結果遭遇連綿秋雨,道路損壞嚴重,一個月時間走了一半路程,只得撤退。此道被認為是所有五條道路中最為險峻的道路。
除了這五條陸路,另外還有一條東線水路。由漢中沿漢水、沔水東下進攻上庸、魏興,再圖襄陽、樊城。這是大司馬蔣琬執政時期提出的軍事道路。可是水陸進軍的問題是出兵容易,萬一遭遇失敗退回困難,造成大量人馬、物資深陷絕境。所以過於危險,漢國朝中不太接受此道。
以上就是漢國進攻魏國最主要的六條路線。
那麼六條路線中姜維這次會選哪條?中線的儻駱道,也就是駱穀道。姜維選他有三點原因。
第一是部下建議。姜維手下有一個將領叫夏侯霸,字仲權,豫州沛國譙人。夏侯霸是夏侯淵的次子,本是魏國將領,他作戰勇猛,常年在隴西地區和姜維作戰,雙方基本是平手,誰都佔不到便宜。後來司馬懿發動政變,殺死原來執掌魏國大權的大將軍武安侯曹爽,夏侯家和曹家歷來關係密切。司馬懿收拾曹家順帶也會收拾夏侯家,徵西將軍昌陵鄉侯夏侯玄便被司馬懿召回京城,奪去兵權。右將軍、徵蜀護軍博昌亭侯夏侯霸見夏侯玄執意去京城,而他又與新任徵西將軍郭淮不和,因此感到害怕。因為夏侯霸的從妹是張飛之妻,張飛長女和次女先後封為皇帝劉禪的皇后。所以按輩分,夏侯霸是當今季漢皇帝劉禪的二舅,因為有了這層關係,夏侯霸決定南下歸漢。夏侯霸到達陰平時,迷路,糧盡遇困。劉禪聽到訊息後便派人到陰平把他接到成都,加以安慰,告訴他其父夏侯淵是死於亂軍之中,舅、侄之間很快攀上親家,劉禪便拜夏侯霸為車騎將軍。
探討一下夏侯霸的內心,其實是非常苦悶的。魏國被司馬家所掌控,曹家和夏侯家的後代無能,幾近衰亡。而自己因為跑得快才免於災禍,和劉禪家有特殊關係才得以重用。所以在夏侯霸的內心深處一直想找機會教訓一下司馬家,便積極參加姜維北伐。夏侯霸因為早期隨父夏侯淵征戰多年,後又常年對抗姜維,所以很熟悉西北地理、風情。這次姜維所選擇的北伐進軍路線很有可能就是夏侯霸的建議。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第二是尋求改變。姜維數次北伐幾乎走的都是祁山道。不僅僅是因為這個道路好走,更因為姜維本身是涼州刺史,他需要經營涼州,所以造成郭淮、夏侯霸歸漢前)、徐質、王經、陳泰、鄧艾等魏國西線主力雲集涼州隴西地區。而如果選擇走東線駱穀道,這是一條完全不同的軍事路線,目的是為了進圖關中。又因關中部分軍隊已被司馬昭抽去淮南戰場,所以關中防備力量被削弱,便可以趁機而入。
第三是建功立業。姜維的軍事實力是很強的,有過斬殺魏將徐質,擊敗雍州刺史王經的案例。但在去年段谷之役,敗得太慘,所以自貶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姜維希望能儘快建功立業,便可透過戰功恢復自己的職位。而進軍此時魏國防守薄弱的關中地區,比去隴西死磕鄧艾更有前景。
所以在種種原因之下,姜維來了,他選擇了駱穀道,他要翻越秦川,震動關中。
此時,漢國執行北伐的兩位軍事主官,姜維與夏侯霸,都是降將出身,都是被迫歸國,卻一同帶領大軍一路向北。這對於軍人的他們來講,真有一種特殊的滋味。
駱穀道上,五十六歲的姜維,身披戰甲,手使長槍,目視秦川,內心躊躇。對著身邊的夏侯霸,道:“仲權啊,你可知道這是我第幾次北伐。”
夏侯霸想了片刻,道:“可有五六次了吧。”
姜維笑了笑,道:“少了,從延熙元年到延熙二十年,我領導了大小規模北伐加在一起已是第十次。”
夏侯霸感慨道:“十次了,真是好厲害。”
姜維看著前方,道:“大軍還有多久才能走出駱谷谷口。”
夏侯霸也看著前方,道:“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最多再有二至三天即可。”
姜維點頭,道:“要這麼說,先鋒已經接近谷口了,你我也要加快行軍才行,傳令,全軍加速前進!”
夏侯霸道:“諾!”即對全軍道:“全軍加速前進!全軍加速前進!”
於是全軍由步行改為跑步,加快前往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