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三:姜維乘船行進,而我軍靠步行,敵逸我勞。
原因四:我軍在狄道、隴西、南安、祁山等地都需要守備的兵力,我方一分為四,姜維專攻一處。這樣姜維即可在區域性取得優勢。
原因五:姜維軍向南安、隴西,可以徵用羌人的糧食,如果軍向祁山,麥浪千里,也很容易得到糧食,所以姜維糧草充足,可以供給大軍。
除了以上五點外,鄧艾還認為,姜維會使出狡詐的計謀,因為他想建功立業,他想吞下整個雍涼地區。
鄧艾分析之後,便督促魏軍不可鬆懈,加緊備戰。
果然到了第二年,魏甘露元年,季漢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鄧艾與姜維展開第三次交鋒。
這年春天,姜維與漢中都督鎮西大將軍胡濟相約在上邽會合。到了七月,姜維率先兵出祁山,聽到鄧艾已有防備,便改從董亭攻南安。鄧艾則率軍搶佔武城山,據險拒守,與之相持。見鄧艾佔據地利,強攻不能取勝,於是姜維改為連夜渡渭水東進,沿山路進取上邽。
另一邊,胡濟雖然得到軍令,但沒有按時赴約。姜維到達上邽而不見胡濟,行軍至段谷時再遇鄧艾,兩軍交戰。鄧艾因佔有地利,姜維失利,漢軍士卒潰散,損員過千,姜維無奈敗退。
漢國因國力不濟,人才匱乏,幾次進軍皆無法佔領隴西地區,反而消耗了國力。而魏國雖然消耗不小,但畢竟家大業大,雖經歷大敗,卻又能取勝,人心、士氣逐漸恢復,最終扭轉了戰局。
姜維的失敗使得整個隴西地區躁動不安,姜維在國內亦遭到批評、抱怨。姜維無奈回到成都,請求自貶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
鄧艾因功遷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進封鄧侯。分五百戶封子鄧忠為惠唐亭侯。
鄧艾和姜維前三次交鋒,鄧艾總有退敵之策,他戰前料敵準確,戰中因機制變,始終掌握戰役主動權,不僅讓姜維遭受痛苦,更為魏國的防禦作戰留下了寶貴經驗。鄧艾本人也堪稱姜維北伐以來最大之苦主。
前有劉備、曹操,中有諸葛亮、司馬懿,後有姜維、鄧艾,漢、魏二家,數十年來的持久之戰,已到了第三代。
回到此時。
鄧艾在徵西將軍司馬望的軍令下,連夜馳騁,終於趕到了長城。
長城關樓之上。聽說鄧艾來了,司馬望興奮異常,跑出樓閣,站在城牆邊。
鄧艾剛走上長城,見司馬望站在前面,便笑了。
等走到司馬望身前,鄧艾道:“魏鎮西將軍義陽人鄧艾奉命率三萬將士來長城向司馬都督報到。”
司馬望笑道:“士載啊,一路這麼辛苦還要饒舌呢!”
鄧艾道:“別人都說末將是口吃將軍,不饒舌可不行啊。”
司馬望樂道:“你呀,傳聞不如相見,遠觀不如近臨,我魏國的這位抗蜀名將,可一點都不口吃,順溜得很啊!”
兩人皆大笑。站在長城之上,鄧艾眺望遠方,道:“都督,我不僅是抗蜀名將,更是姜維的噩夢。”
司馬望道:“那是,現在你來了,看來姜維難取關中一寸之地了,雍涼再無憂矣。”
鄧艾道:“一路跋山涉水,都督是否可以賞口茶。”
司馬望道:“沒問題,我這裡有上好的貢茶,能讓你飲個夠。”
見鄧艾旁邊有個清秀的男子,司馬望道:“這難道是你的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