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漢國的大將軍,群臣之右,按理說他的宅舍應是位於繁華地段,高大與壯麗,然而實際上卻地處偏僻城郊,低矮且普通,這與他的職位並不相符。
一天休息,他坐在宅舍,坐在丞相贈予自己的琴邊,彈起了三十年前自己創作的《當歸》之曲: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
彈時,姜維內心滿是惆悵,腦海浮現的,是老家涼州。
涼州地區一直是漢朝的邊區,是前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遠征河西,擊敗匈奴後正是歸入華夏版圖。到了前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分天下為十三州,涼州之名始用,意為‘地處西方,常寒涼也’,下轄隴西、天水、安定、北地、酒泉、張掖、敦煌、武威、金城、西海10郡,治在姑臧。到後漢時期,增置武都、永陽、南安、安定屬國、張掖屬國、張掖居延屬國(即西海郡)等地。之後又有調整。
後來天下大亂,軍閥割據,涼州地區出現如董卓、馬騰、馬超,韓遂等大軍閥,而其他小軍閥多如牛毛,有名者如宋建、梁興、侯選、程銀、李堪、張橫、成宜、馬玩、楊秋等輩。
魏國篡漢自立後,魏廷認為涼州從天下大亂到天下三分,一直難以平靜,所以對涼州百姓極不信任。當諸葛亮大軍到來時,魏天水太守馬遵選擇拋下姜維等人,隨雍州刺史郭淮跑路避難。姜維等人感覺自己被賣,無路可走,最終選擇歸降諸葛亮。
關於姜維家族,姜家是姜子牙的後人,到了漢代時已從關東遷徙至關中,後世居天水,發展成為一大望族,人口眾多。所以姜維歸漢後,魏廷因此沒有對姜家人有所殺戮。另外魏廷還要利用當地人繼續對抗漢軍,所以只懲罰了馬遵等逃跑官員,並沒有株連其他。這又使得姜維內心稍感欣慰。
涼州天水人姜維自從歸漢之後,時常想起老家的母親與妻兒。因為走時太急,沒來得及帶走他們,這便成他長久的遺憾。其實中間還是有機會再見,因為當他歸漢不久即收到母親的書信,書信中母親叫他回去。但姜維為報諸葛亮知遇之恩,所以回通道:‘良田百頃,不在一頃,但有遠志,不在當歸。’後來姜維便以此作《當歸》之曲。
歸漢至今三十年,人生能有幾個三十年,見不到家人的姜維每次在成都的家都會感嘆。所以姜維每次都要隨諸葛亮出征,後來不斷勸費禕出兵,再後來自己親自北伐,除了盡力漢室,也想有機會回家看看。
因為長期和妻子分別,就算是一個職業軍人也難免寂寞,找個妻子過日子是應該的。姜維不想做皇親國戚,也沒有和百官攀親,便娶了個平民女子。諸葛亮、劉禪對此深為理解。
此時,《當歸》曲彈奏完畢,姜維有些累了,垂下雙臂,閉目休息。
姜夫人端著茶,走了過來。
姜夫人道:“伯約。”
姜維見是夫人,便接過茶具,飲下一口,道:“我身為將軍,忙於軍政,對家照顧不周,望你諒解。”
姜夫人道:“世上有報效國家的大男兒,也有安居宅舍的小男兒,而你是前者,不僅是國家英雄,也是我的驕傲。”
這時姜維之子跑了過來,道:“父親。”
姜維抱住兒子,捏了捏臉,樂道:“兒子又長肉了。”
姜兒道:“是的,兒想跟父親一起打仗,報效國家!”
姜維道:“你現在太小,等你長大些後我讓你上太學做學生。”
姜兒疑問,道:“做學生?做學生有什麼好處?不如教兒上馬騎射。”
姜維道:“做學生好處很多,能增加知識,結交益友,成為飽學之士後便能舉孝廉,成為國家官員,下造福百姓,上報效國家,從此不負一生。”
姜兒開心,道:“哦!孩兒謹遵父親教誨!”
待姜兒離開後,姜夫人表情有些難受,姜維見況道:“你怎麼了。”
姜夫人道:“蜀中很多官吏都有自己的產業,而你從不置產業。我雖為大將軍夫人,卻因家裡太窮,沒有漂亮衣服,我與孩子出行,也沒有多餘車馬,並不像朝廷大員的家屬。”
姜維站起來,走到她身前,道:“這就是我與常人的不同之處,而這確實苦了你和孩子。但你要知道,現在國力有限,而我肩負北伐大任。我姜家還沒到享受的時候,我怎能往家裡增添錦衣車馬呢。若是我能拿下長安,剿滅敵首,到那時候再增加多少物品也不嫌多。那時我就告老還鄉,帶你和孩子回到天水老家。那裡還有好多親戚,孩子的哥哥也在那裡,我也一定會加倍補償你的。”
姜夫人聽後,滿意地靠著他肩膀,沒再說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