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漢炎興元年,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冬十一月。
魏伐蜀之戰,進入尾聲。
魏將鄧艾,在擊敗諸葛瞻,佔領綿竹之後,經過短暫休整,此時已率軍離開綿竹,到達雒縣。而雒縣官吏百姓早已逃命,僅留一座空城,於是鄧艾隨之佔領。
漢將姜維,得知諸葛瞻兵敗訊息,連夜率軍撤出劍閣,此時路過巴西,繼續向南,往廣漢郪縣進軍,並決定在郪縣等待成都方面的訊息。
漢將閻宇,驚訝諸葛瞻速敗,於是自己停留江州,派人向成都、劍閣打探情況,等候形勢變化。
而在成都,因諸葛瞻軍損失殆盡,成都兵力告罄,援軍遙遙無期,魏軍即將兵臨城下。季漢朝廷之上,群臣或言背城死戰,或言奔走東吳,或言南入建寧,經過不斷朝議,皇帝劉禪最終接受譙周之諫,開城出降。
劉禪以張紹、譙周、鄧良三人作請降使者。張紹接過請降書,他看著手中書卷,手指顫抖,冷汗直流。旁邊譙周、鄧良二人,則低頭沉默。
此時此刻,劉禪作為皇帝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或許他還有些不捨得皇位,但也只能接受亡國之結果。
在三位使者即將離開時,劉禪道:“諸位愛卿,先帝的基業,大漢王朝,從此亡也。等待諸位的結局又會如何?在洛陽獲得高官厚祿?還是辭官隱退從此不問人間事?還是向諸葛瞻那樣為國盡忠?明日此時,皇帝不再是皇帝,太子不再是太子,諸臣不再是諸臣,我倒要看看,諸臣的結局會是什麼。諸臣食漢祿久矣,竟成亡國之臣,痛哉!”
劉禪這番話語,讓很多人都哭了。之後劉禪揮了揮手,示意使者可以離開。
於是三位使者領旨,離開了朝堂。
走出朝堂,張紹看著譙周,不解道:“譙大夫,陛下為何不聽群臣之策,而聽從你之計策。”
譙周看了眼天空,道:“陛下仁厚,若先帝或丞相尚在,我出此言,早被斬首十次。”
鄧良道:“可是譙大夫,你今日勸降,遭至國家滅亡。多少年後,後人會怎麼議論你,你將永負賣國之名,你有考慮過否?”
譙周搖頭一笑,道:“難道我會不知,一口漢賊不兩立,四五十年也,結果又如何?天下終究要一統,百姓盼望這一日。與其懷念舊恩,不如期待新德。相比天下人願,犧牲我一人之名譽又未嘗不可。”
張紹道:“鄧艾真會接受請降,而不加害陛下與群臣?”
譙周道:“鄧艾收到請降書,便會建不世之功業,他邀功請賞都來不及,哪有時間去做傷天害理而被天下人恥笑之事。”
於是張紹、譙周、鄧良三人離開成都,去往綿竹。
此時雒縣。
鄧艾佔領這座空城後,這讓他更加確信他的對手已無抵抗之力,他不久便將率軍到達成都。
見白得一座城池,鄧忠激動道:“父親,我軍連克江由、涪縣、綿竹,如今又佔領雒縣,離成都不到百里,僅再需一日,我軍就可到達成都,連克五城,活捉蜀主,獻於陛下與相國。”
鄧艾道:“是也,我軍從九月進軍沓中,到十一月逼近成都,進展可謂神速。只是不知如今成都君臣是決定堅守城池,還是向雒城一樣已棄城,所以能否活捉蜀主,還不能確定。”
師纂道:“鄧將軍,綿竹一戰,我軍損員數千,如今能抵達成都之軍隊只有萬餘,我擔心蜀主會固守待援,若固守十日,南中蜀軍與巴東蜀軍就會到達成都,便與成都城中蜀軍裡應外合,兵力與士氣皆強於我軍,到那時,就很難對付了。”
鄧艾想了想,道:“就不知蜀主意志是否堅定,成都城中是否保留軍隊,是否有忠節勇士可以依賴。若真如你所說,那情況還未明朗。但又說回來,難道蜀主身邊就沒貪生小人,賣國求榮者,我看蜀主未必一定會堅守。你立即派人到成都打探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