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意思為:一個七十歲的老翁,做反叛之事又想有什麼追求呢?鄧艾依仗君主的養育恩德,心中沒有絲毫懷疑,所謂假傳詔旨代表朝廷做事,不過是為了暫時安定蜀地;這麼做雖然違背制度,但是符合古之道義,所以以前雖然給與定罪,但如今是可以討論的。鍾會忌憚鄧艾成就威名,做出汙衊他的事。他忠誠卻被誅殺,他誠信卻被懷疑,他的頭懸掛在鬧市,眾多兒子一併被殺,看見這些事的人傷心落淚,聽說這些事的人悲痛惋惜。
“陛下龍興,闡弘大度,釋諸嫌忌,受誅之家,不拘敘用。昔秦民憐白起之無罪,吳人傷子胥之冤酷,皆為立祠。今天下民人為艾悼心痛恨,亦猶是也。臣以為艾身首分離,捐棄草土,宜收屍喪,還其田宅。以平蜀之功,紹封其孫,使闔棺定諡,死無餘恨。赦冤魂於黃泉,收信義於後世,葬一人而天下慕其行,埋一魂而天下歸其義,所為者寡而悅者眾矣。”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通俗意思為:陛下像巨龍一樣興起,寬宏大量,放得下很多嫌隙猜忌,讓曾經被誅殺罪人的家屬,不拘前嫌而分別錄用。從前秦朝百姓憐憫白起無罪被殺,吳國百姓為伍子胥蒙冤而悲傷,都為他們建立了祠廟。如今天下民眾都為鄧艾傷心痛惜,就像白起和伍子胥那種情況。臣認為鄧艾身首分離,被拋棄在荒郊,應當給他收回屍身,歸還他的田產和房屋。用他平定蜀國的功績,繼續冊封他的孫子,蓋棺時議定一個諡號,讓他死無遺恨。赦免黃泉之下的冤魂,收取後人對朝廷的信義,安葬一個忠臣而使天下人仰慕這個人的品德,掩埋一個冤魂而使天下人歸順朝廷正義,所做的事雖少卻讓高興的人更多了。
段灼長篇上書,為鄧艾平反。
經過朝議,於泰始九年273年),司馬炎下詔曰:“艾有功勳,受罪不逃刑,而子孫為民隸,朕常愍之。其以嫡孫朗為郎中。”
通俗意思為:鄧艾建立了功勳,接受罪名卻也不逃避刑法,而他的子孫卻成為平民和奴隸,朕常常憐憫他們。現在任命他的嫡孫鄧朗為郎中。”
至此,西晉朝廷在鄧艾被殺九年之後,正式為他平反。
段灼之後,樊震也為鄧艾上言。
西晉咸寧年間275年280年4月),時任積射將軍樊震,赴任西戎牙門將,在赴任前,得到司馬炎的接見。司馬炎問起樊震的經歷,樊震陳述自己曾在鄧艾伐蜀時擔任帳下將領。司馬炎問鄧艾的為人,樊震便一一陳訴鄧艾的忠誠,邊說邊流淚。
樊震之言,讓司馬炎又進一步肯定了鄧艾的生平與貢獻,之前司馬炎以鄧艾嫡孫鄧朗為郎中、丹水縣令,於是改任定凌縣令。鄧艾次孫鄧千秋,頗有名望,被光祿大夫王戎招為掾屬,早逝。
樊建、段灼,樊震等人多次為鄧艾上言,終得平反,鄧艾的後代皆得任用。
到了西晉永嘉年間307年—311年),鄧朗出任新都太守,還未到任,襄陽失火,鄧朗及母親、妻子兒女被燒死。鄧千秋的兩個兒子,也被燒死。鄧朗的兒子鄧韜、鄧行免於災難。
相比鄧艾,平蜀雙雄的另一人鍾會,情況就完全不同了。他長期得不到平反,或許就是因為其行為不得人心吧。
但鍾會的文采與作品卻得到了公認與儲存。
文采體現在某些事例。有一次,司馬師命中書郎一作中書令)虞松作表,不得滿意,虞松苦思冥想不知怎麼更改。鍾會見虞松憂慮於是詢問,虞松如實回答,鍾會拿表文一看,改動了五個字,虞松大悅,再呈交司馬師。司馬師詢問是誰所寫,虞松說是鍾會,司馬師嘆息道:“此真王佐材也。”
因鍾會僅改動五字,就得到了司馬師的讚賞,後人便以‘五字客’褒揚人的文章才華。
鍾會曾論述《周易》的卦形有沒有“互體”,又論述才能與品行的異同。
鍾會死後,在他家裡得到一部書,有二十篇,名叫《道論》,寫的是法家刑名之學,文章應該是鍾會所寫。
《鍾司徒集》是鍾會編著的一部詩文別集。
《四本論》是鍾會編著的魏晉玄學“正始之音”的代表作之一。
《芻蕘論》五卷,是鍾會一說劉嚴)編著的陳述自己政治觀點的議論文。
《移蜀將吏士民檄》、《母夫人張氏傳》、《與吳主書》、《與蔣斌書》、《與姜維書》、《太極東堂夏少康、漢高祖論》等都是鍾會的作品。
魏太尉鄧艾,魏司徒鍾會,一個得到了平反,一個留存了作品,這麼一看,或許也說明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吧。
益州的地方長官,由袁邵改為董榮。譙周至死不穿魏晉朝服。鄧艾最終得到平反。那麼之後又將發生哪些事,請看下一章:蜀三叛俊傑再起。
喜歡存亡之秋請大家收藏:()存亡之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