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的離開,使魏晉在本地區的管制能力出現問題。
特別是四年後,秦、涼二州長期大旱,民眾深受其害,河西鮮卑本來人數就多,司馬炎擔心會出事,於是調遣胡烈前往鎮守。
荊州刺史胡烈,改任秦州刺史。
司馬炎為何會選胡烈,因為胡烈在淮南三叛、伐蜀之戰、平定鍾會、救援巴東、固守襄陽等一系列戰鬥中表示出色。司馬炎認為他很能打,於是讓他去西北擔任‘救火隊長’。
胡烈將來到西北後,可能自身有些飄了,並沒有對鮮卑人進行合理安撫,而是採取軍事高壓手段處理問題。
胡烈依仗晉軍強大,屯兵數萬於高平川,又派兵進佔麥田一帶的“河西鮮卑”聚居地。
鮮卑人本來以為晉廷是派人援助自己的,卻沒想到是來武力威懾。
在忍受約二年的暴政後,鮮卑人被激怒,首領禿髮樹機能於泰始六年270年)發起反抗。
泰始六年六月戊午日270年7月9日),鮮卑軍與西晉軍,兩軍在萬斛堆進行交戰,鮮卑軍士氣高漲,大破晉軍,胡烈遭圍困,又得不到增援,最終戰死。
鮮卑軍攻佔高平。
出任秦州刺史約二年的胡烈兵敗身亡,這使司馬炎大怒,罷免未能及時援救的扶風王都督司馬亮,下詔命尚書石鑑行安西將軍,都督秦州諸軍事,與奮威將軍田章率大軍西征。
石鑑、田章二將率軍討伐禿髮樹機能,依然無法取勝。
司馬炎繼續調兵遣將,以汝陰王司馬駿為鎮西大將軍,使持節,都督雍、涼等州諸軍事指揮晉軍與鮮卑作戰,兩軍交戰一年多,還是不能擊敗鮮卑軍。
鮮卑人在這一時期,又聯合了氐、羌、匈奴等胡部共同反晉,聲勢浩大。
司馬炎此時又想起一人,便是伐蜀名將牽弘。
於是揚州刺史牽弘,改任涼州刺史。
涼州刺史牽弘率晉軍與鮮卑軍,在青山交戰,晉軍大敗,牽弘遭圍困,最終戰死。
據說胡王白虎文與藥蘭泥一同殺死了胡烈與牽弘。
之前,陳騫向司馬炎道:“胡烈、牽弘皆勇而無謀,強於自用,非綏邊之材,將為國恥。”
通俗意思為:胡烈、牽弘二人都是有勇無謀之輩,剛愎自用,不聽人言,並非鎮治邊境的理想人選,如不另覓良將替換,必成國家的恥辱。”
司馬炎當時並未重視,依然重用胡烈、牽弘,結果二人真在守邊期間被殺。
接替牽弘為涼州刺史的是蘇愉,晉軍與鮮卑軍在金山發生交戰,蘇愉被殺。
當時間已經到了西晉咸寧三年277年),已七年無法解決邊患問題,西晉在西北地區的統治,可謂風雨飄搖。
司馬炎繼續換將,這次便到了文鴦本名文俶)。
文鴦都督涼、秦、雍三州軍力,率軍大戰禿髮樹機能,晉軍終於大破鮮卑軍,有二十萬胡人歸降,文鴦名聞天下。
鮮卑實力雖大損,但一年之後,禿髮樹機能捲土重來。
這次鮮卑人的對手,是第三位伐蜀名將,新任涼州刺史楊欣。
看來司馬炎很喜歡用伐蜀名將對付西部叛亂,或許是因為覺得他們更熟悉西部風情吧。
鮮卑軍和晉軍在武威交戰,鮮卑將領若羅拔能大破晉軍,楊欣戰死。
這一敗,使河西地區與西晉的道路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