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將編著的《蜀相諸葛亮集》又名諸葛亮故事集、諸葛氏集)共二十四卷,上交朝廷。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目錄:開府作牧第一。權制第二。南征第三。北出第四。計算第五。訓厲第六。綜核上第七。綜核下第八。雜言上第九。雜言下第十。貴和第十一。兵要第十二。傳運第十三。與孫權書第十四。與諸葛瑾書第十五。與孟達書第十六。廢李平第十七。法檢上第十八。法檢下第十九。科令上第二十。科令下第二十一。軍令上第二十二。軍令中第二十三。軍令下第二十四。右二十四篇,凡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臣壽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領中書監濟北侯臣荀勖、中書令關內侯臣和嶠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諸葛亮故事。亮毗佐危國,負阻不賓,然猶存錄其言,恥善有遺,誠是大晉光明至德,澤被無疆,自古以來,未之有倫也。輒刪除復重,隨類相從,凡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
通俗意思為:臣陳壽等人上奏:臣此前任著作郎時,侍中兼中書監濟北侯臣荀勖、中書令關內侯臣和嶠上奏,讓臣編寫原蜀國丞相諸葛亮過去的事蹟。諸葛亮在毗領輔佐危險的邦國,憑藉險阻而不順服朝廷,然而還要存錄他的言論,以好的言行被遺失為恥,這實在是大晉光明的最高恩德,這個恩澤覆蓋天下沒有極限,自古以來,無與倫比。臣於是就自行刪除重複篇目,分類編排,共二十四篇,篇名如上。
集正文第一段: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遭漢末擾亂,隨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於野,不求聞達。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傑出,遂解帶寫誠,厚相結納。及魏武帝南征荊州,劉琮舉州委質,而備失勢眾寡,無立錐之地。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權既宿服仰備,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後備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為軍師將軍。備稱尊號,拜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鉅細,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通俗意思為:諸葛亮年少就才華超群,器度宏偉,他身高八尺,容貌壯美,當時的人驚訝他的才學。因為漢末動亂,他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避難,在田野裡躬耕勞動,不追求名聲顯達。當時左將軍劉備覺得諸葛亮有非凡的器量,於是三次到草廬拜訪諸葛亮;諸葛亮感覺劉備是英雄豪傑,於是解下衣帶,表達真誠,和劉備深結於心。到了魏武帝曹操南征荊州時,荊州之主劉琮獻出荊州投降,讓劉備失去大勢且兵力弱小,無立足之地。諸葛亮當時二十七歲,便向劉備獻奇策,親自去拜見孫權,請求東吳援助。孫權一向佩服劉備,又見諸葛亮奇特雅緻,於是很敬重,便派三萬人去援助劉備。劉備用東吳的軍隊與武帝交戰,大敗曹軍,乘勝出擊,長江以南全部平定。後來劉備向西奪益州。益州平定後,任命諸葛亮為軍師將軍。劉備稱帝后,任命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到劉備去世,新君年少,國內大小事情,都由諸葛亮一人決斷。諸葛亮對外結盟東吳,對內平定南中諸郡,制定法度,整頓軍隊,專研器械,對各種事務研究很深,法令與教化嚴明,獎賞與懲罰具有誠信,沒有一種惡事不被懲罰,沒有一種善事不進行獎勵,形成了官吏不藏奸,人人自律,路不拾遺,強不欺弱的局面,風俗教化肅然有序。
集正文第二段:
當此之時,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通俗意思為:那個時候,諸葛亮一直不變志向,進攻如龍騰虎視,囊括四海,撤退即跨越邊境,震動天下。他常擔心自己一旦去世,蜀國就沒有進攻中原,抗衡魏國的人,所以他用兵不止,炫耀武力。然而諸葛亮的才能,是以治理軍隊為擅長,運用奇謀計策則不足,治理民眾的才幹,優於統兵的將領。他所遇到的對手,是當時的人中之傑,再加上人力的多寡不對等,攻守雙方的位置不同,所以他雖然連年用兵,卻未有成就。以前蕭何推薦韓信,管仲推薦王子成父,都是估量了自己的長處,而不能兼顧文武。諸葛亮治國的才能,與管仲、蕭何等同,然而他手下沒有王子成父、韓信那樣的人,所以才使得功敗垂成,追求的大義沒有實現啊!這大概就是上天所安排的歸宿,不單憑智力可以力爭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集正文第三段:
青龍二年春,亮帥眾出武功,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諮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孟軻有云:“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信矣!論者或怪亮文彩不豔,而過於丁寧周至。臣愚以為咎繇大賢也,周公聖人也,考之尚書,咎繇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誥煩而悉。何則?咎繇與舜、禹共談,周公與群下矢誓故也。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然其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於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於當世。
通俗意思為:曹魏青龍二年234年)春,諸葛亮率軍兵出武功,分出兵力屯田,打下長期駐紮的基礎。這年秋天病逝,百姓追念他,把他的事蹟作為談話的內容。到了如今,梁州、益州的百姓,稱讚追述諸葛亮的話,好像還在耳邊迴盪,即使是《甘棠》歌頌召公,鄭國人讚揚子產,也無法與人們懷念諸葛亮相比的。孟子曾說:“用使民眾安逸的方式使用民力,民雖勞苦而無怨言;用保命的方式誅殺罪犯,罪犯雖死而沒有憤恨。”確實如此啊!有的評論認為諸葛亮文采不夠華麗,過於叮囑周到。臣認為咎繇是大賢,周公是聖人,考證《尚書》,咎繇的言辭簡略而雅正,周公的命令繁瑣而周全。這是為何呢?因為咎繇與舜、禹一起商議,周公與屬下臣民一起用誓言自我約束的緣故。諸葛亮所談話的物件,全是人數眾多且平凡計程車人,所以他的言辭文采不能顯得過於深奧。而他遺留下來的聲威教化之言,都是對事物認識綜合的言論,其公道誠懇用心,都表達在文章裡,從中足以瞭解他的思想見解,從而對現在大有益處。
集正文第四段:
伏惟陛下邁蹤古聖,蕩然無忌,故雖敵國誹謗之言,鹹肆其辭而無所革諱,所以明大通之道也。謹錄寫上詣著作。臣壽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陽侯相臣陳壽上。
通俗意思為:臣伏在地上恭敬地思考陛下追尋古代聖人的事蹟,胸懷坦蕩而無所忌諱,所以即使是敵國的誹謗言論,也全都存錄而不加改動和隱諱,以此來昭示我朝寬宏豁達的治國之道。謹錄此文呈報著作郎官署。臣陳壽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西晉泰始十年274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陽侯相臣陳壽上。
陳壽獻上《蜀相諸葛亮集》。此集得到了司馬炎的高度關注,高度評價。
陳壽因此再次被授予著作郎,兼任本郡巴西郡)中正。
益州自從後漢光武帝之後,蜀郡人鄭伯邑、太尉趙彥信趙謙)以及漢中人陳申伯、祝元靈,廣漢人王文表王商)都是博學多聞之人,撰寫有巴、蜀的《耆舊傳》。陳壽認為這些書都不值得流傳後世,於是合併巴郡、漢中地區,撰寫成《益部耆舊傳》十篇。散騎常侍文立向朝廷呈獻此書,得到了司馬炎的嘉獎。
陳壽向司馬炎呈上《官司論》共七篇,文論依據典故,論所要沿襲和革除的東西。又呈上《釋諱》《廣國論》。
一時間,陳壽成為西晉朝堂的大紅人,皇帝司馬炎,中書令張華、中書監荀勖等都非常喜歡他,認為他文采出眾,連班固、司馬遷都不能相比。
那麼完成《蜀相諸葛亮集》之後的陳壽又有哪些事蹟,之後又將發生哪些事,請看下一章:蜀人何必為難蜀。
喜歡存亡之秋請大家收藏:()存亡之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