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存亡之秋> 第十一章 蜀人何必為難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十一章 蜀人何必為難蜀 (1 / 5)

蜀人陳壽得到西晉朝廷的認可後,在完成《蜀相諸葛亮集》等著作的同時,又進行著一個新目標,一個他持續思慮多年的史詩般目標,那便是編著魏、蜀、吳三國史書。

然而這部史書,並太好編。

在擔任著作郎時期,有一次機會,梁、益二州六學子皆聚集於洛陽,陳壽便約眾人探討這一話題。

此時陳壽字承祚)、壽良字文淑)、王崇字幼遠)、李密字令伯)、李驤字叔龍)與杜烈仲武)六人彙集一堂。

壽良對陳壽道:“我亦編有《諸葛亮故事集》,卻得不到朝廷重視,這是為何?”

王崇道:“文淑,你寫之內容多為民間傳聞,或有不準。而陳壽所作,真實為本,文簡意深,更值高看。”

陳壽見況,趕緊道:“幼遠,文淑之作與我之作是文風不同,也堪稱佳作。”

李密道:“今日前來,不為對比文學,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各領風騷耳。今日之目的,是受邀探討編著史書一事。”

杜烈道:“是也,承祚信中言,想整理文案,欲編著蜀書,這個極好之想法,理應得到支援,所以我等六人便如約而至。”

李驤道:“那蜀書該如何編著,諸位皆亡國之人,若是寫得光輝燦爛,豈不得罪今朝,若是寫得生氣毫無,又何必記載。蜀書之事,怕是難產也。”

王崇道:“話不能這麼說,歷史需要記載,故事才可流傳。承祚想編蜀書,我亦相同。不過我欲作詩歌辭賦一類,與陳壽想寫出《史記》、《漢書》之風,或有不同。”

李密道:“承祚,還是想聽你之想法,不妨說來。”

於是眾人目視陳壽。

陳壽緩了口氣,道:“因國家滅亡,無人撰著,故今召諸子,討論修史。承祚不才,文辭所限,蜀書雖難,但非不能。”

壽良道:“聽你之言,必將蜀之歷史,完整於記載。”

李密道:“若想完整,亦難行。一來檔案丟失,查尋困難。二來魏蜀二國交戰日久,而晉承魏制,若寫魏之敗,會引來魏之後人不滿。三來若寫出此文,是否上奏朝廷而公佈於眾,還是隻作私修,僅好友傳閱。諸多疑問你將如何看待?”

陳壽想了想,道:“檔案丟失,最為可惜,我將竭盡所能,查尋史料。若實在困難,只做簡寫,不著虛言。至於兩國戰事,能寫之事,盡力完善。不能之事,隱晦而過。我決定先作蜀書,畢後作魏書,最後為吳書。至於官修還是私修,我選私修。因我非魏晉之人,身份不同且涉及人物又多,爭議難免,若是上奏,或將引禍上身。”

眾人聽之,皆認為陳壽在理。

杜烈道:“也罷,若是需要幫助,我等定會助你早日完成佳作。”

陳壽道:“多謝。”

李驤道:“在洛陽耳目眾多,不如回巴西老家寫作。”

陳壽道:“作《蜀書》可在蜀地,作魏、吳二書可在洛陽,具體何處何地,當看當時所寫人物而定。”

壽良道:“若查閱檔案,可回成都舊宮東觀。”

王崇道:“若寫諸葛亮傳,可引用《蜀相諸葛亮集》之內容。”

李密道:“先主英雄蓋世,可直筆撰著。大將軍悲歌慷慨,適用曲筆。”

杜烈道:“我支援令伯之言,大將軍常年北伐,得罪魏晉太多,實為難寫。”

李驤道:“亦可多寫蜀中名士,如先生譙周允南、大儒杜瓊伯瑜,名士楊戲文然等。”

陳壽聽眾人之言,又看向遠處,道:“直筆也好,曲筆也好,君臣也罷,名士也罷,在我之筆,皆各自風采。看來諸位都贊成由我編著,我當盡我所能,不負眾望,不負今生。”

於是在好友們的鼓舞和建議下,陳壽決定立即去編寫《蜀書》。

話說這梁、益六子,雖說一同進京,又出仕晉朝。但交情隨著時間的變化,地域的變遷,皆疏遠陌生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