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最年長的王崇,憑著寬厚和順的性格,不分彼此,對待五人一視同仁,一直保持著深厚的友誼。
王崇創作有《蜀書》,在西晉官至上庸、蜀郡太守。
壽良創作有《諸葛亮故事集》,在西晉官至散騎常侍,大長秋。
杜烈,在西晉官至衡陽、犍為、湘東太守。
李驤,入朝擔任尚書郎,外放任廣漢太守。
李密,官至漢中太守,於西晉太康八年287年)病逝,終年六十四歲。
話說李驤與陳壽,最初名望相同,又親近友愛。但後來二人的友情出現了裂痕,互相誣衊攻擊,而具體原因不知。可能不是官職上的衝突,而在寫作。陳壽著《蜀書》,寫作風格較為獨特,又沒有將李驤父親李福作為《蜀書》主要人物來編著,這或許令李驤產生了不滿。後來是李密多次調節二人之關係。
這麼一看,寫史書得罪人確實難免,就連多年的好友也會因此翻臉,真是無奈。
陳壽創作《蜀書》期間,陳壽從子陳符、陳蒞是他的助手,幫助歸類檔案資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一日,閱讀叔父陳壽所寫先主傳時,陳符問道:“叔父,劉備乃帝王,為何只作先主傳,而非昭烈紀。”
陳壽解釋道:“晉承魏而得天下,故尊魏為正統。《蜀書》之中便只有列傳,無本紀。”
陳蒞道:“先主劉備,英雄蓋世,匡扶漢室,大義於天下。所以叔父在文中直言魏武為曹公,山陽公劉協為漢帝。”
陳壽鎮定道:“雖漢魏兩家對抗多年,但天無二主,當時天下共主便為漢帝,史書可直筆。”
陳符道:“叔父對先主評曰:‘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這乃對先主之極高評價。”
評曰通俗意思為:劉備的寬宏果毅和性情寬厚,知人善任和禮賢下士,具有漢高祖的遺風,英雄一般氣度。他把整個國家和兒子託付於諸葛亮,而心無他念,確實是君臣間極高的大公無私,古今美好的典範。他的權術謀略,不如曹操,所以統轄疆域也狹小。然而他百折不撓,始終不願屈服於人下的原因,或許是他已察覺到以曹操的氣量一定容不下他,並非為了爭奪名利,只是用反抗來避免破害而已。
陳壽站起身來,向前行走數步,道:“先主雄壯,不亞魏武,此般評價,實感不足。只因中興夢碎,所以才會這般簡略。之後蜀臣評曰,將同此類。”
陳蒞道:“蜀臣之中,誰最為難編?”
陳壽轉過身來,凝重般盯著他,道:“大將軍姜維。”
陳蒞、陳符皆嚴峻神色,又感慨不已。
一些時日之後。
陳壽開始著姜維傳。
因內心充滿感慨,他一時無法完成此傳的編著,便想找人暢聊,忽然想到一人,於是一日夜裡,他決定去找那人。
泰始八年272年),晉武帝司馬炎下詔道:“正昔在成都,顛沛守義,不違忠節,及見受用,盡心幹事,有治理之績,其以正為巴西太守。”
通俗意思為:郤正從前在成都,局勢動盪卻能堅守道義,不違背忠貞的節氣,被任用後盡心辦理事務,有治理的政績,於是以郤正為巴西郡太守。”
而此時陳壽兼任巴西郡中正,兩人同在巴西郡任職,聯絡很方面,所以這夜陳壽所找之人,便是郤正。
郤正宅邸。
聽說陳壽來了,郤正立刻行至大門迎接,未至,陳壽已到前堂。
郤正驚訝道:“承祚,入夜登門,可有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