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橫明> 第564章 糜爛的西北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64章 糜爛的西北 (2 / 4)

“為何還沒能修復完畢,到底是什麼原因?”泰昌有些惱火,關於恢復大明架構的問題,從他監國之初,就已經開始。中間經過到萬曆禪讓,再到太上皇駕崩。

兩三年時間,不可謂不充分!

難道說找人去當官,還要拖上十年八年?

起碼京城朝廷的缺編,很快都填補的差不多。

“陛下,您有所不知啊,從萬年早年征伐寧夏開始,西北人口一直吃緊。這人口吃緊,當地的財稅也就成為問題。很多知縣和縣丞,在當地根本就沒有辦法完成上級的任務,最後無法完成考評,更談不上升遷。

長此以往,造成的後果就是沒有人願意去西北做官。縣尉不同,他們多是當地的世家,無論如何也離不開,知縣和縣丞都不願意做官,最後只好有他們出面,完成基層的治理。”

趙煥闡述的,就是西北地區的現狀。

從當年萬曆第一次大規模征伐,也就是寧夏之徵開始,西北的基層治理就開始出現破碎。

原本人們在此地的生活條件就十分艱苦,再經過戰亂的禍害,便更加不成樣子。

後來的播州之亂,潮鮮之戰,朝廷都在西北人民頭上不斷加賦稅。

沉重的擔子,讓原本就困難的百姓生活更加要命。人們都活不下去,也沒有了對官府的敬畏,當地官員莫說是想要加賦稅,原有稅務都收不全。

越是這樣,那些原本能收上稅的百姓受到的壓榨就會更強烈。

總數不變,地方官要完成任務,只能去變本加厲。

到了後邊,百姓們實在過不下去,便只有不斷的來鬧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一邊是收不上來的稅銀,一邊是不斷鬧事的百姓,再加上此地還是貧瘠的苦難之地。

綜合之下,沒有一個人喜歡在此地當官,因為永無出頭之日!

即便是任命了官員,人家也找各種藉口不去上任,有什麼辦法。

趙煥將實際情況說出來,也是不住嘆氣。

實際上,這不是他自己的問題,而是大明的遺留問題。原本的歷史上,就是因為西北地區人們生活壓力太大,最後只能成片的起義……以至於到最後,李闖帶著過不下去的災民,席捲天下。

泰昌聽完,良久不說話,他是沒有想到,西北現在已經是如此局面。

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像李汝華說的那樣,休養生息,給西北三年時間,或許能緩過來。

但是,他清楚的很,休養生息是在基層官員健全的情況下。現在的局面,地方官都找不到幾個,何談休養生息?

即便是朝廷發出輕徭薄賦的指令,或許還有人趁著資訊阻塞的情況,會自己從中漁利。

“何大人,如果我們不出兵,可有別的辦法?”泰昌問問何宗彥,看看有沒有什麼辦法,透過外交手段就能解決。

“陛下,如果是蒙古草原任何一個民族,都能用和市的手段來和他們談判。只要他們想要維持和市,維持東西的買賣,就都不是問題。可是,偏生到他們這裡,就有問題。

由於那些人與喀爾喀等部族並不和睦,因此他們沒有從合適當中透過貿易得到東西。而他們自己,又從來沒有與我們開展過和市。所以啊,這一手基本無效。”

何宗彥對雙方的關係瞭解的很是深刻,也對他和其他部族的事情很清楚,如果想要透過原有的渠道,還真是無法解決。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