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姊妹仨灼灼發亮的眼睛,曾尛笑道:“那你們仨去將外面的床單被罩收了去,衣服還沒幹,晾著吧,之後將家裡其他幾個屋子都整理一下,今天我只整理了奶奶那屋,其他還沒顧上,累了,你們就替我幹了!”
“得嘞,這有什麼難的,您就瞧好了吧!”
曾尛聽曾淼的京腔,表示很有興趣,“你這哪兒學的啊?”
“還能哪兒學的,大姐不是給爺爺奶奶買了收音機嗎,那上面相聲的聲調就是這個,我姐老學!”
‘噗嗤’,曾尛笑著颳了刮曾淼的鼻子,“看不出來,你模仿能力這麼強,那你們趕緊的動起來,我給你們做點湯,炒點菜去,”
曾尛在廚房又忙了差不多一個小時,直至晚上八點,曾家的團圓飯才做好。
今天她嘗試做的是東北有名的粘豆包。
方法是在空間電腦上找的,特意抄到紙上,一步一步做下來的。
因為之前大學同學給他們帶過粘豆包,老好吃了,所以今天早上她起得早,就在空間裡先折騰上了。
所謂的粘豆包黃燦燦的,特別好看,是用大黃米做的,這製作粘豆包的第一步,就是將先將大黃米泡上半日,然後淘淨沙子,之後晾大半乾,磨成面,這得虧家裡還有個小磨盤,要不然這咋弄啊?
一點兒不簡單,要不也不會折騰到這個點兒吃飯。
當然,一些準備工作她在空間的時候就做好了。
你比如將玉米麵和黃米按一定比例混合,再用冷水和麵,像做白麵饅頭那樣進行“發酵”。
待發出酸味,開始用手揉麵。
這一步關係著整個粘豆包製作的成功與否,也關係到口味和色澤,所以對發麵人的要求較高。
一般傳統發麵的人應該是家裡相貌較好,性格溫和,善良的人,據說這樣發出來的面就如其人一般,入口細滑,帶有絲絲甜意,色澤金黃。
這一點,她應該符合條件,哦?哈哈~~
第二步就是制餡。
將紅小豆或大芸豆煮熟(不可煮破皮),搗成豆沙醬,放入細沙糖,攥成核頭大的餡團,備用。
這一步掌握煮豆的水分和火候至關重要,如果幹了或者稀了,都意味著餡料的失敗。
需要費時調好,糖量最好少一些,防止口味不同。
第三步是用揉好的黃米麵將豆餡團包入裡面,團成豆包狀,放入鋪有波羅葉或梨樹葉(蘇子葉)的屜中大火蒸二十分鐘,即可出鍋。(也可不放蘇子葉或梨樹葉,改墊其他東西,只要能撿起來豆包即可)
由於粘豆包的製作過程比較繁瑣。所以在東北,傳統的做法是一般在初冬時把過冬的粘豆包包好,蒸出鍋後放在蓋簾上在外面室溫凍上一個夜晚。蒸熟凍完後的粘豆包成型不散,再吃時在鍋裡熱透了就可以了。
放心,今天這一章會多出個幾百字,免得大家說我湊字數)
曾尛第一次做出來的黃豆包顯然是不成功的,起碼沒有人家圖片上的那麼好看,豆沙醬煮的破了皮,煮豆的水分沒掌握好,糖量也沒放太多,因為要照顧老爺子和老太太的口味兒,太甜了他們吃不慣。
正好她家院子門前種了幾棵紫蘇,紫蘇的葉子摘下來鋪到蒸籠上,還真的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