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的話,以龍椅上那位年且尚幼,見識不足的漢獻帝,是不可能琢磨出這麼一樁計策來。
而這滿朝的臣工,不是趙昊看不起他們,單靠著此前那些,明明佔據了大好的局面,都能再親手喪失了的王司徒等人的謀略和氣量。
他們是絕對沒有那個胸襟和氣魄,也捨不得將北疆之外的那麼大一片土地,拿出來做封賞的。
比如,按照原劇情的發展,如果趙昊沒有出現的話,那王司徒將會在近幾年之內,以美人計離間呂布和董卓,並在最後誘使呂布誅殺董姓。
但在之後,這位王大人卻又親手埋葬了自己一方的大好形勢,拒絕了李傕等人的十多萬大軍來投。
並最終招致長安城破,漢皇室被徹底牽制的危機局面。
也是自那之後,這漢室皇廷徹底的威嚴掃地,對四方諸侯失去了原有的威懾力。
說是快意恩仇也好,說他傻也罷。
像王司徒這種人,其實還算是比較聰明的,這滿朝的臣工裡邊,能夠在謀略與大局智慧上勝過他的,也沒有幾個。
像這種因循守舊,容易意氣用事,缺少大局觀的人,是不太可能幫小皇帝擬出那麼一份封賞旨意的。
這麼一想之後,趙昊也是很快便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自己之前建議朝廷釋出的那道招賢令,看來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一些真正的有識之士,比如像荀彧,陳宮這種級別的謀臣,紛至沓來。
而且貌似還受到了重用!
之後的封賞則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比如一些金銀珠寶,綵綢絲帛,侍女丫鬟,以及對於那些跟著趙昊一起參加了北伐之事的中下級將領,將士的賞賜。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而,到了這旨意的最後內容,也是很隱晦的向趙昊提了一點建議,那意思就是希望某人能夠主動地卸任大將軍的職務......
其實這條要求來的也是很正當的,畢竟趙昊如果接受這份封賞和獎勵的話,那勢必就不能再像此前一般,常駐中央國都之地了。
而且,手裡掌控著那麼一大片土地的大公,以及統領天下兵馬的大將軍,這兩個重要的銜位,顯然是不能加註於同一個人身上的。
而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趙昊這廝,也不得不要去十分認真的去考慮一下了。
畢竟他來到這個世界上,可不是為了這區區一官半職,或者那一片看似很大的封地的。
這些東西在別人那裡興許是了不得的,但在他的眼裡卻連屁都不是。
趙昊需要考慮的是,那大將軍的位置,以及所謂大公的爵位,到底其中的哪一個,更加符合自己接下來的任務需求。
不過,可惜的是,朝堂之上的百官們,似乎沒有給他留下多少思考的時間,那滿朝的臣工顯然也不是一條心的。
在沒了董卓這個外部威脅之後,他們便很自然的分為了多個派系,代表了各自不同的利益群體。
貌似,漢獻帝劉協的這次封賞旨意,似乎也與他們此前所商議的結果有所不同,出入上可能有點大了。
以至於,當旁邊的小太監在唸完了這份聖旨之後,頓時便有一大群臣工跳了出來,開始公然地反對小皇帝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