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為好笑的就是,街道上,大傘開始像蘑菇似的冒出來。
有些腦洞大的小販,自己添了顏色,五彩斑斕,一眼還真以為是個大蘑菇。
順應潮流,大多數小攤主,都愜意的癱在躺椅上,旁邊擺些吃食,搖著蒲扇,舒服的吆喝聲都小了不少。
全然一副願君採擷的神情。
就連試吃試用,也偷偷的流行了起來。
買來賣去,共同分享,互相招呼,和諧得像一幅畫。
佛系的場景,引了不少人的圍觀,清水鎮的街道,那是一條比一條熱鬧。
熱鬧又新奇,就連遠處的人,都慕名而來。
連帶著火了的青樓樂坊,更是夜夜笙歌,燈紅酒綠。
清水河上的遊船畫舫,流光溢彩,絲竹聲不絕於耳。
順應趨勢,老闆搭建屋外舞臺,尋了不受歡迎的姑娘清倌,兩樓合作,展示各種才藝,演出不斷。
不僅賺了些演出費,還火了幾個相貌平平才藝雙絕的姑娘。
腦子好使的,獻上幾個計策,與聽雲閣合作,用故事演出,叫彩不斷。
附庸風雅的青樓,難得高雅了一回。
各個店鋪,推陳出新,新點子不斷。
鎮長目光長遠,抓住時機,增設攤位,減少收費,發展地攤經濟。
擺攤的人更是多起來,五花八門,賣什麼的都有,以物易物也行。
擺攤的人也形形色色,自然也就不乏富貴人家。
有那好玩的公子哥,調皮搗蛋的小少爺,也讓家裡私廚做了吃食出來售賣。
價錢不在意,都是往低價了去賣,享受的還是售賣的過程。
搖把扇子,往那一坐,就是一道奪目的風景。
往來的百姓,得了吃食,自是一番誇獎,溢美之辭不絕於耳,枯燥的擺攤似乎好玩了不少。
雖然沒賺錢,但難得煙火氣了一回。
就連清水書院裡,也有不少學子邀約,擺攤寫信賣字畫,體驗生活。
李青書幾個也順應趨勢,下學後襬了幾天攤,賺了幾十文錢,到處逛逛,買了些吃食,入不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