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入儒道之法後,
則更加的注重於此。
因此,擴大名額不現實。
其次,才氣天降是否有個冥冥中的評判標準?
若是科舉選出的書生學子,
未能達到此標準,
未有才氣天降,那豈不是成了一個笑話?
而天運三年所出現的,
有些州府之中,會有那麼一兩個人,
沒有受到才氣灌頂!
後面探尋發現,
乃是走了關係,私通考官之輩,
其身並沒有真才實學。
為此,還牽連出一連串的利益官員。
所以最終,朱譽攞兩人商量了,
可以擴招名額,
但得根據每行省每府每縣的文道來決定。
此判斷之法,
其實朱譽攞是根據各地人道氣運的多寡所判斷而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因此,此法施行之後,
於天運四年的院試,
甚至有的府州,名額還被削減了。
一時間,
各地官員,
對於文道昌盛的考核,
也變得更加重視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