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有著千古一帝美譽的始皇帝,還是將大唐帶上了巔峰的李隆基,他們也是人,有自己的性情,更有自己的心事。
不念過往這四個字,說起來輕如鴻毛,但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
在李倓看來,李隆基數十年的人生無疑是精彩的,雖也是早年喪母,但他從未墮了自己的志向和骨氣。
七歲時幽禁在宮中便敢於怒斥金吾大將軍武懿宗,二十五歲就能審時度勢,跟太平公主一道突襲羽林營,誅殺韋后黨羽,策反羽林軍,而且這些都是揹著當初他的父親李旦作出來的。
而三年之後,就又幾乎以一己之力發動了先天政變,賜死太平公主,將天下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至少在李倓心裡,李隆基就是大唐皇族唯一一個依靠著果斷和真正擺在明面上的智謀取了天下的人,就連他的父親李旦,都是借了他的光。
他是個性情中人,想做的事就要做到底,想寵幸的人,也會寵幸到底。
於是有了老杜《憶昔》中的‘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有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更有了‘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有了‘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李倓從未想要跟李隆基掰扯他到底犯了多大的錯誤,他只想要讓李隆基知道,既然他這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讓自己唯一寵愛的人跟自己平安的回家,那他就該一如楊玉環在的時候一樣,做好兩個人本該做的事。
這一番暢談之後,對於李隆基,李倓的心中已然沒了遺憾,他知道,有些人,哪怕這一輩子只見了一次,但這一次就已經夠了。
“太上皇放心,不管是太子還是李倓,不論是這一去還是日後,都會將大唐扛在自己的肩上。”
留下這麼一句話之後,李倓一改自己來的時候的姿態,對著李隆基長跪一拜,之後站起身來,回頭離去。
“這個身影,怎地如此熟悉……”
看著李倓一步步走出大殿的身影,滿頭銀髮的李隆基彷彿看到了自己二十五歲時的模樣,在這一瞬間,他忽然之間意識到,到底誰才是跟當年的自己最為相像的。
也是這一瞬間,他再次想到了李倓剛剛說過的話,於是,從蜀中回來之後第一次,李隆基露出了一絲笑意。
李倓回到建寧王府之後,再一次早早睡下了。
看著李倓這麼早就歇息了,坐在床榻邊上的張明月露出了一絲擔憂的神情,顯然,這一戰李倓體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再加上李倓並未讓她隨行,顯然對於這一戰的風險,李倓一定是看著十分重的,只不過他沒說罷了。
張明月是瞭解現在的李倓的,這種事他不說,沒有人能問得出來,所以她只能等到李倓走了之後到道觀中去祈福,再勤著點去找皇后打探戰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