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李倓都已經這麼說了,他們也只能表示認同,李倓的目的也就算是達到了,於是乎,李倓又在這東拉西扯了一些個沒有用的東西,之後讓眾人離開了太極宮。
其實李倓這回還真的算是把這些人給忽悠了,張衝那邊他的確是肯定要去督促督促,因為這戰艦和水軍的發展以後肯定就會是大唐的重中之重了,這倒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瘟疫可就不是李倓隨便在大唐的境內找一找就能找到讓人百毒不侵的高手了。
李倓當然不能跟他們說,就算是在一千多年之後,那醫療和科技都已經發展到了相當牛掰的程度了的情況之下,該得病的人還是得得病。
每一年因為得病死了的人還是非常非常的多,疾病這個東西,它也是在不斷的發展之中,所以想要說徹底戰勝它,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
定下來了這個基調之後,自然是得把自己的重心暫時給轉移到別的地方去了,這就是現在的李倓想要的。
其實李倓自己也明白,自己在大唐已經算是到了另外的一個階段了,之前自己一心的想著把大唐給扶起來,讓大唐在世界上都得是第一號的國家,不管你是倭國還是什麼別的地方,都得讓大唐稱霸才行。
但是現在,大唐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區域之內已經算是完全稱霸了,李倓知道,要是他在後面推動的話,大唐說不定在別的大陸也能有一番作為。
但是鞭長莫及就是鞭長莫及,就算是大唐的將領在歐洲大陸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了,那麼他面對著那片大陸上面的一切和權力的時候,還會不會聽從長安城的指揮,還會不會把自己當做是大唐的將領?
這個問題就算是李倓也是回答不了的,換位思考一下,就算是自己是自己麾下的將領到了那樣的地方,那肯定都是不想回來了,在那邊自己就是帝皇,為啥要回來受一個人的節制?這就是所有人的想法。
所以李倓知道,這個時候大唐應該開始全心全意的搞內政了。
雖然之前也搞了不少的內政了,但是李倓知道,其實相比於大唐在軍事上的成功,大唐的百姓在生活質量的提升上還是有著相當的空間的。
而在這個時代,你想要搞內政,讓百姓的生活質量都提升上去,最最基本的一個事兒就是對農業的發展,因為畢竟在這個時代絕大部分的百姓都是在種地的。
自從貞觀年間到現在,大唐的農業推行租庸調製和均田制。
總體來說,唐初的那幾個皇帝還是很開明的,對待農民的問題,不斷減輕他們的賦稅徭役,農民在豐富的生產經驗基礎上發明曲轅犁,利用水利帶動的筒車等新的引水提水工具,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但是到了開元,天寶年間,換句話說也就是李隆基開始推崇他的那個所謂的無為而治的時候,均田制就開始被破壞了,百姓們的負擔也開始加重。
到了開元中,均田制已名存實亡,面目全非。
經歷了安祿山的反叛和李亨當政的這幾年,均田制已完全破壞了,李倓和別人正在帶著大唐的將士們打仗的時候,各個州郡的不少地主豪強卻在趁機瘋狂兼併和掠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