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當時這幾年朝堂賦役剝削日益沉重。讓百姓們著實是過了幾年的苦日子,直到李倓自己當了皇帝了才好了不少。
前幾年劉晏的變法也的確是對百姓們所起到了一定的緩衝作用,但是在李倓現在看來,這還是有點不夠的。
在他看來,均田制就事相當不錯的一個制度,而且在他的封地以及整個河東道,基本上土地已經都是百姓們的了。
但是在一些個其他的州郡上,不少官吏還是在那鋌而走險,跟當地的一些個地主勾結起來。
在李倓的眼睛裡,這樣的情況那肯定是不能在他這存在的,所以李倓已經決定了,這就是他這段時間主要要管的事兒之中的一個。
而百姓們有了土地了,種地的技巧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之前李倓的注意力還真就從來沒有往這方面上放過,但是到了這個時候,他也不得不關注關注這些了。
這種地,其實除了改變不了的天地因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這水源的事兒了,大唐政府其實從始至終也都是非常很重視農田水利灌溉。
據李倓這段時間的瞭解,在大唐前期的一百多年中,興修的水利工程達到了驚人了接近二百項,分佈於大唐南北的廣大地區。
比如說貞觀年間,在莆田築諸泉塘、永豐塘、橫塘以及國清等塘,總溉田能達到一千二百頃。
又比如說,開元二年在文水引文谷水開甘泉、蕩沙、靈長、千畝四渠,溉田數千頃。這些灌溉工程對農業生產起了重要作用。要知道,這些個工程可都是在李倓過來之前就已經開始修建並且投入了使用的工程了。
隨著水利的發展,唐代的灌溉工具也有相應的進步。當時,除了以前已有的桔槔、轆轤、翻車還在普遍使用外,人們又創造了連筒、桶車、筒車和水輪等灌溉新工具,都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這一點其實還是相當的讓李倓能夠滿意的。
雖說之前的五代十國時期,整個華夏的農業發展幾乎已經到了停滯的程度,但是大唐自統一全國以後,農業生產開始恢復,到開元年間發展到高峰。
農業生產發展的結果,使糧價越來越便宜。開元十三年,洛陽的糧食價格已經達到了“東都鬥米十五錢,青、齊五錢,粟三錢”。此後直到天寶年,物價長期穩定,一直穩定到了安祿山的反叛,糧食的價格才漲起來了一些。
而經過了李倓這些年的努力,價格雖然跟最低的時候還是沒法比,但是百姓們至少已經能夠接受得了了。
李倓知道,糧價這個事兒,其實十分好解決,你要是讓糧食的產量上去了的話,那糧食的價格自然而然的不就下來了嗎?
喜歡扶亂唐請大家收藏:()扶亂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