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可是跟跟李倓這些年一邊推行新政一邊琢磨軍隊的思維不一樣,所以大宋才會滅亡。
在屢次因為武力不行的問題在戰場上面折戟沉沙之後,宋朝的統治者們似乎並沒有反思這個問題,他們甚至都沒有強烈的危機意識,沉溺於繁榮之下,政治腐朽,貪慾享受。
北方的強敵,一次次撕開宋朝的國門,他們只能一次次把財富送出,尋求苟安。
縱觀整個宋朝的歷史,經濟的繁榮與北方的侵略一直相伴相隨,直到最後,徹底滅亡了宋朝。
他們的滅亡給李倓留下了刻骨銘心的教訓:繁榮不能強壯。
這個故事的結果李倓說的稍微簡單了一點,不過也算是把自己的意思給表達的十分明白了。
讓他們感到十分驚奇的是,這個例子說完了之後,李倓又說了一個跟這個王朝的性格截然相反的王朝,只不過他們的結局卻都是一樣的。
而且接下來李倓說出來的這個王朝滅亡的緣由,聽起來要比之前那個複雜不少。
李倓說出了一段相當晦澀的話:六朝上古以來的那種以國家強制力為保證,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強行控制人民,限制人民遷徙,擇業,發展的政治體系已經不適合現在大唐的發展了。
李倓所說的這個朝代,自然就是大明。
明太祖建立的明朝前期政治體系,最大限度地限制了他的人民。理論上講,每一個大明百姓,從出生開始,他的結局就可以預料。軍戶你就老老實實當兵,民戶就老老實實種地納稅。亦如朱元璋的父母在大元朝的往事一樣,而且和倭國江戶幕府一代目德川家康把人分成四等而且每個階層的人都是子承父業,杜絕社會階層的先上流動一模一樣。
這套制度簡直就是上古小國寡民專用,然而並不適合一個當時至少有六千萬,後來人口過億的大明,廣袤的國土,巨大的人口基數使得管理難度成倍增長,這就對明朝統治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明亡的大多數原因,其實都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解釋,大明不是因為不變而滅亡的,而是因為變革不夠滅亡的。
李倓前世的不少人都對大明的滅亡扼腕嘆息,說什麼的也是都有的。
有人信誓旦旦的說明朝亡於黨爭。哪朝哪代都有黨爭,而且皇帝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人為地製造黨爭,以取得朝局的平衡與穩定,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黨爭不僅不會使天下滅亡,反而會穩固君主的統治。
還有人說明朝亡於廠衛。東廠和錦衣衛是為了加強皇權而誕生,東廠和錦衣衛並不像影視所描繪的那麼誇張,廠衛只是監督不法官吏,與民秋毫無犯,所以說明朝亡於廠衛實在是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