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曠世女聖> 第377章 銘文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77章 銘文上 (2 / 2)

至少在齊國的主流建制之中,依然很少應用承載著人物的銘文。至於,大規模的銘文應用,還是出現在後來的田氏代齊的過程之中。

不過,這樣的做法,依然是更多的出現在兵器、量器等的表面,以及器物的內襯之中。

為了順應上乘天命的說法,田氏代齊自然也需要足夠的說服力。畢竟,姜太公一脈在齊魯大地的聲望很足,就這麼被田氏誅殺殆盡的話,著實令人惶然,以至於大量的臣子流轉他國,逃離了齊國的疆域之內。

而銘文的發展,非但不曾受到桎梏,反而因此,有了一個飛躍性的提升。

當然了,這也是經過了長期的發展,才逐漸出現在這後來的青銅器之中,另外,還有的酒器、食器上面銘文的用途,便是用於記載著,記置的用地點和那些大量的掌管者的官職。

另外,尤其是量器辦記容量、重量及使用地點,也作為主要的銘文用途。

就戰國早期的銅容器,這裡面的酒、食器表面的銘文,由於發掘的數量極其稀少,上面字型反覆變化之後,已經不能很好的推斷出來,原主人究竟想要表達怎樣的意思。

由於樣本非常有限,至今已經無法對進一步的情況,做出大資料與系統性的說明了。

不過,透過青銅器上面的隻言片語,依然能夠對少數的幾個國家的金文上面特點進行一些簡略的分析。

首先;齊國作為在戰國早期時的銘文最主要的使用主體,金文裡面依然上乘春秋時代中晚期的大量特徵,即便後來也是幾經改造,以及大量的鋪陳創新,但新意上面,其實沒有多少。

畢竟,一種銘文,能夠長期維持下來,在歷史的沿用之中,而不衰敗,已經具備了極大的歷史價值,以及極度深刻的意義。就算齊國隨便製造了一個更加精美的銘文,也是得不到山東六國認可的。

如陳曼簠銘文,即便依舊儲存著大量春秋中晚期齊金文裡面,那種以瘦長而工整的形式,以“瘦金體”揚名於世,令人耳目一新。

不過,由於後來齊國的改制,那些特別故意的拖長、用來刻畫迂曲婉挺感覺的筆劃,就消失了大半,同時,後來所用的行筆也以多方折為主。

簡單、精美、實用,是齊國改制的三大目的,而一味的精美而著稱的銘文,已經在歷史的潮流之中,被廢除的差不多了。

不過,齊國的銘文,始終都無法擺脫上乘春秋時代的痕跡以及主體的框架。這件事,可能一直到了戰國中期之後,齊金文在書體上才有了較春秋中晚期的極其懸殊的改觀。

可能也是不想招來太多的非議和捱罵,齊國的匠人別出心裁的,動用了一種雙飛燕的手法,從兩側同時完成銘文的塑造。

這樣的雙飛燕的手法,成果是喜人的,而且有著高度的獎賞價值,對於後世的銘文文化都有著極大的影響。不過,此舉難就難在.…….

喜歡曠世女聖請大家收藏:()曠世女聖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