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前者名為高能引擎只燒生物燃料,而後者則是需要填充氦3的聚變引擎。
雖然氦3燃料沒那麼容易買到,但這並不是聚變引擎進入民用領域最大的障礙。
星盟法律中有明文規定,嚴禁任何聚變引擎接近人口稠密地區。
理論上說聚變引擎是非常安全的,但那僅僅是理論而已。曾經在地球上到處亂跑的汽車也很安全,但若想拿它搞破壞依然能當炸彈用。
外有強敵諾奇德窺覷,內有仇視星盟的恐怖分子和分離分子,功率強大改改就能當“大炸彈”用的聚變引擎如何敢放進市區?
正因為有這樣的禁令,造成了某些較先進的二手裝置,還不如那些老舊的裝置受民用市場歡迎。再者,配備有聚變引擎的裝備管理非常嚴格,哪會像高建輝“借”勇士七那樣,隨便讓陸零籤個電子單據就完事了。
使用超氦燃料的遷躍引擎裝備在大型艦船上,承擔著星系間的運輸、巡邏、救援等任務。
至於跨星域的航行,只能由星艦開啟蟲洞帶領艦隊進行空間跳躍。
面對各星域之間廣闊至光年的距離,即使超光速遷躍也無能為力。
換言之,能進行更多的空間跳躍,也意味著有更多機會找到有價值的星球、星系乃至星域。
這也是諾奇德人比人類更早開始星際探索,現在反而不如人類佔據星域多的原因。
星盟和諾奇德在各科技領域互有優劣,但在兩個領域星盟佔著絕對優勢。一個是蟲洞技術,另一個則是人工智慧技術。
曾有非主流歷史學家發表過一個結論,說人類和諾奇德人,若非巧合的在“明日星”附近遭遇,雙方後來持續五十年的慘烈戰爭完全可以避免。
宇宙浩瀚無垠無邊無際,有價值的星系不計其數。戰後的一百多年中,雙方繼續向其他方向探索。
時至今日,別說摸到銀河系的邊際,雙方甚至都沒有機會再度“碰面”。
戰爭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誰能佔據明日星,誰就能得到更多的超能結晶體,進行更多的空間跳躍,發現更多星系佔據更多資源。
雙方至今都沒有再發現如“明日”這般蘊含固態超氦如此多的星球,每屆爭奪開採權的“明日軍演”都打得你死我活慘烈無比。
每隔十年星盟和諾奇德各派出五十臺機甲展開一場聯合軍事演習,勝者贏得為期十年開採權。
“只有機甲?”陸零好奇的問。
喜歡銀河系最強機師請大家收藏:()銀河系最強機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