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大半年皇帝當得苦逼的。
磕磕碰碰的,今天終於第一次嚐到了皇權的滋味。
趙頊正興奮地走來走去,一個黃門走了進來,說道:“官家。太后請官家到後面坐一坐。”
“好。”
趙頊來到後宮,唱了一喏:“兒臣見過母后。”
“皇兒。哀家問你,今天司馬卿有沒有為難王巨?”
“母后。為難了,不過沒有成功。”
“說來聽聽。”
趙頊將大約情況說了一遍。高滔滔說道:“那就好,王巨是人才,司馬光也是良臣。之所以發生衝突,乃是王巨年青,做事略有些不守規矩,司馬光乃是一個老成的大臣,便略有些看得不習慣。你是大宋的官家,當學會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兒臣知道了,兒臣也沒有袒護誰,只是希望他們不要相互攻擊,傷了和氣。”
“這就對了,而且輕泥懷側的事,也與司馬光無關,他老成持重,斷斷不會做出如此通敵的事。”
“兒臣也是這麼想的。”
不過這時候高滔滔與趙頊都忽視了一件事,唐朝太和五年,吐蕃維州守將悉怛謀請降,李德裕派兵入據其城。訊息傳到朝中,牛僧孺卻說,李德裕收復了一個維州不算什麼,與吐蕃人關係惡化,那才不划算呢。因此牛僧孺請唐文宗下詔讓李德裕將維州還給吐蕃,並且派人縛還悉怛謀及從者,交給吐蕃官吏,讓吐蕃人盡殺於維州城。
難道牛僧孺通敵?
不往這上面想,加上司馬光滿嘴仁義道德,那就被迷惑了。所以王巨在驛館幸慶,幸慶提前搭上了趙頊這根線,否則他自己就慘了。
當然,高滔滔有高滔滔的想法。
兩人都是人才,最好不要來一場火拼。
高滔滔又說道:“募役法?”
“恐怕有些爭議,因此兒臣當時沒有問。”
“你將他召到宮中問一問,可以做一個參考,這個差役哀家也聽聞了,確實苦了百姓。”
“母后,二八分制與坊場河渡制實行下去,會緩一緩差役。”
“那緩的也有限。”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兒臣這就召他進宮詢問。”
王巨剛要休息呢,又被喊到皇宮。
“王巨,那個募役法你似乎言猶未盡。”
“陛下,這個真麻煩,”王巨有些後悔了。
在王安石諸多改革中,也有許多爭議比較少的,這一類按照效果可分成數類,一種爭議少,見效不大,卻是真正的勞民之舉,如保馬法。一種爭議少,見效大,也是益民之舉,如二八分制,將兵法,坊場河渡制。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