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宋朝所佔的綏州換土門,西夏不是划算,而是太划算了。論面積大小,是易換之地的四到五倍。以土地肥瘦而言,土門一帶多是荒山野嶺,綏州則是党項心,有大三口之利。從軍事角度而言,宋朝得到土門一帶,也不過略略拱厚了延州的防禦力度,但沒有土門,現在延州北部諸堡壘一起修葺起來,也能保障延州安全了。但宋朝得到了綏州,直接威脅到西夏的老巢銀夏二州,甚至將西夏拖到他們最不想的消耗戰中。
還有人心,嵬名山新附,人心不安,遷於土門,地狹土瘦,一萬餘帳必然會人心渙散。
如果說王安石變法是非對錯,一般人弄不懂,會不明覺厲。
但這個太簡單了,那怕是普通人,拿到陝西地圖,將兩處圈畫出來,也能看到西夏撈了多大便宜。
宋朝還是換了,這個能理解,大傢伙一起想苟和啊,所以明知道是賠本買賣,也做了。
可為什麼西夏人不換呢。
不能說宋朝君臣一起是楚懷王,那說得太敷淺了,王巨也不敢說,大家一起是楚懷王,趙頊是,曾公亮是,文彥博是,難道只有你王巨是屈原?
趙頊也不會這樣想哪,便問:“王卿,為何西夏不換?”
“陛下,諸公,道理有些兒複雜,西夏、遼國與我朝,恍若三國演義。論軍事疆域,遼國最為強大,論財力與人口,我朝又遠勝之。只有西夏地狹民窮,即便軍事也不是很強大。”
“王巨,西夏雖地狹民窮,但西夏多次擊敗我朝。也大勝過契丹。”文彥博立即反駁。
“文公,我朝之敗,也不過三川口、好水川與定川砦。其實三川口之失利。主要是李士彬與金明三十六寨被李元昊擊破。若是將羌人真正當成我們大宋子民,那就是慘敗。若不當成大宋子民。只是當成藩屏所在,那也不算敗得特慘,劉平傷亡的部下不過幾千人而已。兩國交戰,幾千人傷亡能算重大傷亡嗎?就象臣初到華池縣那三戰,也不過小捷,都不好意思張揚,正是此故。況且劉平也殺傷了許多西夏士兵。”
“李士彬難道不是宋臣?”
“文公,李士彬絕對是宋臣。然而當初我朝君臣根本沒有想到李元昊會突然發難,延州官府不置斥候,李士彬未設密探,所屬三十六寨羌人大半已被西夏收買。金明三十六寨明為延州長城,實則這道長城千創百孔,隨時塌陷。那是李元昊急於暴起發難的,否則利用得當,非是三川口之敗,甚至延州都能攻陷……別的不說,就如臣利用了野利部。”
這個問題又複雜了。比如蕃人如何管理?
又比如為什麼宋朝政策那麼好,還有一些蕃部想投奔西夏?
但說起來也不復雜,蕃人如何管理。恩就要象一個恩,給予真正的尊重,而不是岐視與買安。威就要象一個威,而非是什麼想要當官、先做山匪等招安。
敢於適當的做一些出擊報復,就象西夏人所做的那樣,而非是以和為貴。
但這個理論在宋朝仍沒有市場,王巨更不想招大家反對仇視,因此略過,又道:“別人我不知道是怎麼想的。李元昊攻破金明三十六寨,下官也沒有出世。不過下官在延州出生在延州長大,聽到很多說法。至少大多數人認為李士彬金明三十六寨淪陷,對延州還是一件好事。”
“王巨,你可知道因為李士彬之失,朝廷在延州一年所置官兵花費幾何?”
“必……然!文公,秦州熟蕃對我朝算是很忠誠吧,以前朝廷未置多少官兵,最終結果呢?就算李士彬置了密探,不讓李元昊側反各寨羌人成功,我朝只防御與被動挨打,西夏往往又是舉國來犯,早晚朝廷還要置官兵。”
“好水川呢,定川砦呢?”
“好水川之戰,王珪將軍敗得很慘,但也殺傷了許多西夏官兵,李元昊並沒有佔到便宜。真正慘敗的是定川砦一戰,然而府麟路之戰呢?為何李元昊臨死之前,立下遺囑,與我朝交好?還有,為何蕭太后與遼聖宗在澶州城下與我朝簽訂盟約?這個和平不是真正用錢買來的,而是打出來的!”
“荒謬,那麼遼國呢?”
“李元昊大敗遼軍,此乃是遼興宗不會用兵之故,才讓西夏僥倖得以勝利。隨後遼國多次派出偏軍出擊,差一點將興慶府攻破。因此西夏才不敢主動招惹遼國。所以西夏有兩種思想,第一種思想是依附我朝,主動交好,那麼宋夏會久安,兩國聯手,遼國也不敢輕易攻擊那一個國了。事實也是如此,即便西夏主動入侵我朝,我朝還有那麼多士大夫想苟和,就不要說他們依附我朝,到那時誰敢提用兵西夏?”文彥博咄咄逼人,暫時王巨還不想招惹他,也沒那資格招惹,資歷與年齡官職都相差太大了,於是王巨立即迴歸主題,又道:
“還有一種思想,反正不敢招惹遼國,不如與遼國交好,共同對付我朝,一點一滴侵攻我朝,擴大疆域,削弱我朝實力,而且在攻打我朝時,會凝聚各部士氣,將西夏國內諸多矛盾轉移目標。”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實際西夏並不強大,若非用陰謀詭計,即便李元昊在世,都打不過吐蕃人,至於與我朝三戰皆捷,同樣用了陰謀詭計,往往用數倍或十倍兵力才能獲勝。然而李元昊死了……所以大順城蔡公與臣便獲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