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要開戰?”康成心中擔心地想到。
但又不大象,因為這一行看似人數不少,一營廣銳,一營蕃騎,一營保騎,一營保步,還有兩營禁兵軍,幾乎達到了三千人。
人數不算少,可康成不相信,宋朝僅憑這三千軍隊就敢出境作戰。
難道是拉練,可拉練為何這麼神秘?
康成想不明白,並且瓠子嶺所在的位置也不大妙,它並不位於大順城正前方,而在大順城西北一側,也就是說想撤退,必須從一些崎嶇的山道上才能撤到大順城,然而西夏若設一軍堵住退路,那麼前景就不妙了。
天色臨近黃昏,軍隊停下,康成一邊指揮手下紮營,一邊在胡思亂想。
然後他就看到溪邊站著一個人。康成走了過去,恭敬地說:“野利將軍。”
“我現在不姓野利了,名叫趙懷忠。”那個大鬍子蕃將說道,他就是那一營蕃落軍的指使,也是野利族人。隨著陝西鄭白渠建設完畢,還有邊軍的開墾,比如蔡挺在葫蘆川,王韶在渭源,郭逵在大三川口,邊軍糧食漸漸能自給自足。僅憑這一條,一年就要省下不少錢帛。
這種情況導致了西夏一些活不下去的部族紛紛來投,以前投,都讓宋朝送回去了,一是苟和,二是邊區的糧食不足,這些部族來投,會進一步帶來糧食壓力,但現在不同,正好來了,選派丁壯做弓箭手,讓他們墾田。所以許多西夏人叛逃到了慶州與延州。也正好。王巨收回疆砟堡,讓疆砟堡到大順城、荔原堡、柔遠寨這一塊扁平的不規則四邊形為宋朝完全掌控。於是山那邊的許多野利族餘部,又逃到了慶州。後來在李三狗帶領下,編建了一個新蕃騎營。其指使是野利部一個大族的少酋長,弓馬技藝不凡。也就是康成說話的這個人。
“趙將軍,你部下真讓小的豔羨啊,所謂兵強馬壯不過如此。”
“哈哈哈,”趙懷忠大樂。
康成說了一會恭維話,又道:“趙將軍,你可知道我們這一行幹什麼啊?”
“小子。多嘴。”康成身後傳來一聲。
康成扭過頭,立即變色道:“是,種將軍。”
種世衡有八子,古、診、諮、詠、諤、所、記、誼,能打的是種古。種診,種諤與種誼,但老七也不簡單,他是种師道的父親。至於其他三人,也陸續用為武將,只是名聲不顯,比如眼前的種將軍種詠,正是種家老四。種諤的四哥。
此行四位武將統領,是李信、劉甫、郭貴與種詠。
種詠踱了幾步,沒有怪罪康成。又走了回去,與劉甫他們嘀咕了一會,然後將三軍將士召集,說出此行的真相。
早先西夏派幾萬軍民前來十二盤築鬧訛堡,號稱十萬人。
為什麼築這個鬧訛堡,其原因很簡單。一旦此堡築成後,白豹城與金湯城將會成為一個整體。事實西夏一直也沒有築成。否則在史上後來宋朝反擊時,說不定就起到了作用。
李諒祚築了一回。結果大順城慘敗,其堡基也讓蔡挺命人催毀了。但也不是蔡挺無理取鬧,或者越境行事,更不是文官們所說的西夏境內,它屬於閒田地區,不歸宋朝,也不歸西夏。
現在西夏似乎在走下坡路,連連失敗,梁氏又將它拾起,然而也不是李諒祚所築的鬧訛堡,而是兩堡,在十二盤嶺北邊築的是鬧訛堡,南邊還有一堡,取名為十二盤堡。用意還是一樣,將白豹城與金湯城聯絡起來,二是可以侵耕大片閒田,三是防範百姓叛逃。
燕達在綏州將西夏軍隊擊敗後,郭逵移檄宥州,梁氏害怕出事,雖號稱十萬人,實際遠沒有十萬人,其中將士只有幾千人,其他人全部是民夫。萬一宋朝變得激進,將環慶路數萬軍隊全部集結,這幾萬軍民就全部完了。
所以梁氏立即下令,停止築堡,讓民夫先行返回,軍隊繼續留守。
現在大多數民夫全部返回西夏,餘下的民夫不足萬人,以及幾千士氣低落的軍隊。
所以王巨都發生了誤會,他也不想這幾千宋軍白白犧牲,很早之前得到西夏築堡訊息後,便寫了一封信給了李復圭,說了一句話,不要小看了西夏這些百姓,他們放下武器則是百姓,拿起武器則就是戰士。然後就思付,李復圭不會那麼傻吧,若那樣,在史上的大順城保衛戰還能成功嗎,儘管那一戰十分慘烈,似乎宋朝死了許多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