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上大人。”
“呼我少保即可,”王巨。
“少保大人。”
“少保,”王巨皺了皺眉頭說,宋朝還不興大人的說法,大人一般綴在父母后面,等於是父母的代言詞,但俺可不想做你的父親!不過這個叫陀羅跋的使者漢語說得還行,雖有些磕巴,交流足矣了。
“少保,這回是我們佔婆國錯了,我們願意退還義安州。”陀羅跋說道。
說這話時,王巨已經到了升龍府。
一是為占城,二是為水稻。
交趾與海另一側一樣,不是分四季,而是分為旱雨兩季,一年多是兩熟,旱季稻,雨季稻。宋真宗引進的占城稻就是旱季稻,超級耐旱,甚至都推廣到河北南部地區種植。不過經過百姓反覆改良後,宋朝的占城稻與占城交趾的稻種已經兩樣了。想種三季也可以,但那樣會引發諸多問題,百姓也很苦,因此百姓遷徙到彼岸後,王巨還是讓管事們教導百姓種兩季,而非是什麼三季。
去年卷席後,交趾也要恢復農業生產,於是發動百姓迅速種植莊稼。一季旱季稻讓他們搶過來了,但迅速成為流民的口糧。還有一季雨季稻,現在也開始成熟。
相比於宋朝的種植技術,交趾種植技術還是有些落後,只能說比占城稍稍好一點。再加上去年卷席,交趾百姓廣種薄收,再加上今年的卷席,疏於管理,稻穀長勢皆不大好。
可現在糧食太重要了。
即便長勢不大好,這麼大面積的稻田與其他的一些莊稼,也能獲得大量糧食。
因此王巨發動了長城那邊的各個村寨百姓,讓他們過來搶收。收割的糧食全部是你們的,如果官府需要,則花錢帛向你們購買。又提前將廣南近二十萬“崑崙奴”轉移過來。讓他們於求江兩岸將莊稼搶收上來。
王巨自己帶著大軍,渡過富良江。搶收升龍府一帶的莊稼。
收割後,還發動這些人用踏犁耕耘,稻秸擱在水田裡漚爛,反正旱季稻要到臘月才開始移載,還有好一段時間。這些做好了,移民過來就可以直接接手耕作了,到了明年春天就可以迎來收穫。有了收穫,便容易治理了。花了那麼大心血。王巨想的就是久治,而非是短時佔領。
但在這個收割過程中,有一部分交趾百姓膽子大,又逃回來,與這些百姓爭搶收割。
王巨聽到訊息也不問,反正人數少,掀不起風浪,放他們一條生路吧。
這是北部,還有南部。
南部屬於流民的地盤,這個流民並不象外面想的那麼亂。雖然成員很複雜。來自諸多島嶼無數個部族,但從前年開始席捲,去年繼續在席捲。只是不在交趾席捲,而是彼岸各個島嶼。所以形成了雙層核心,最核心的便是呂何讓帶上去的幾千士兵,接著有數萬名各島土著人,呂何讓給他們最好的待遇,如糧食分配,配偶擇選的優先權,武器,衣帛。帳蓬等等,讓他們形成第二層核心。餘下的百姓就由著他們了。
由於兩層核心率領。分工漸漸明確,包括戰鬥。運輸糧草物資,不能再象去年那樣,沒有糧食就沒有糧食,那怕人吃人,也不問,今年要給這些人生路,這些就得全部領手管理起來。因此兩股流民沒有象去年那樣,卷著卷著,甚至沒有交趾軍隊來進攻,就自己兒卷散了。
而且這兩股流民數量很大,現在達到了一百多萬人。
不是後來又運來許多土著人,而是許多交趾人也加入進去。沒得吃了,加入進去,多少還有撈一點食物充飢。看到時機來了,這些交趾人又能逃走,不過走投無路後,又有不少重新回來加入。
韋勝與朱庭光只管他們兩點,不讓他們大規模成團,一旦大規模成團了,立即拆散,也不准他們手持武器。至於這些人來來去去,韋勝與朱庭光則不問了。因此導致了流民規模反而越來越大。
不過這次席捲中,又陸續集攏了一萬餘名被交趾擄掠或買去的宋人,先後送回廣南,至於餘下的,基本斷定沒有好下場了……
兩股流民在升龍城匯合,隨後又重新分開,向南席捲,同時也在一路收割,只不過割了一半,糟蹋了一半,但這回有了初步的分工,以及這些交趾人加入,居然還抽空將稻穀藉著晴天翻曬,讓後面的流民藉助交趾一些村莊的水舂舂成稻米。
然後大隊人馬重新來到清化路、演州路,前鋒則來到了義安路。
占城已經派軍民佔領了義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