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 第715章 犧牲品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15章 犧牲品 (1 / 4)

其實也未必與趙頊時朝堂有關,以張載的性子,就是在宋仁宗年代,也不會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一個國家治理是離不開政治的,但政治永遠是卑鄙、不擇手段與厚黑的。

王巨也沒有深入討論,又說道:“陛下,實際臣以為恩師在陝西著名立說,育化世人,比在朝堂上對大宋貢獻更大。”

“這也是……”但趙頊在心中想到,看看能否授張載一個職官,一是對張載的獎勵,二是安撫一下王巨受傷的心靈……

“王卿,你的傷勢如何?”

“陛下,無妨,開始康愈了。”

“讓朕看一看。”

“陛下,這個真不用了。”

“王子安,就讓陛下看一看吧。”老王道,雖然王巨說無妨,但老王分明看到有一些血跡從王巨的官服裡涔出來,都好十幾天過去了,看來傷勢不輕。

這個傷勢就是最好的證明!

王巨只好掀開官服與裡衣,傷口開始結疤了,但沒有完全結疤,隔著紗布,依然能看到那個血窟窿。

老王喃喃道:“太過了,太過了。”

蔡張二人心中卻是竅喜。

馮呂孫三人卻是蹙眉頭,這樣的傷勢,還能說是自編自導的苦肉計麼?不是苦肉計,李定又下去了,那事情又要大條了。

趙頊臉色陰霾地說:“王卿,依政縣倒底發生了什麼事,還有王安禮究竟說了什麼,一一道來。”

王巨將具體經過一一細說了一遍。

呂公著臉色不大好看,他這個門生……

馮京在邊上及時轉移話題:“王子安,這個銀子……?”

“馮公,我與家裡的傔客說巴蜀與邛州兩大怪事。仁宗時免邛州一千貫鹽務,結果第二年增加了一萬多貫的支出,仁宗聽聞後嘆惜良久。巴蜀的怪事便是巴蜀盛產布帛。然而每年因為納稅,無法滿足當地百姓需要。於是有商販不顧三峽之險,將荊湖的布帛販運到巴蜀銷售。我家裡的傔客就說,為何朝廷不能用錢幣來調節。我說了兩個原因,一是數路不宜調控,二是我朝嚴重缺乏貨幣。安道公張方平)反映巴蜀百姓困於免役法,實際一部分是因為胥吏貪婪導致,一部分正是因為缺少貨幣,而官吏又強求百姓交納免役錢。導致百姓困苦。”

這只是其中小小的兩個例子,因為缺少貨幣所帶來的弊端,太多太多了。

“再者,介甫公說民不加賦而國用自足,此非虛言也,臣在泉州與慶州就是最好的證明。”

“王子安,你是說那個慶州發展基金?”王珪問。

“正是。”

“後來朝廷佼仿,卻失敗了。”

“那是必然,慶州之所以成功,有三個要素。一是調控得當,當時有臣主持,並且從商賈哪裡請來許多有責任心的經濟人協助。非是朝廷請不到有用的人才,而是朝廷請到的人才,他們責任感皆不強。”

王巨未細說,但大家都懂,他請的經濟人是來自朱李等延州商戶的經濟人,當然盡力盡職輔助王巨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