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王安石將王巨調到條例司,王巨卻很不“識相”,後來王巨去了慶州,大捷後遭到文彥博等人的打壓,王安石緘默,所以兩人關係十分疏遠。但讓蔡卞如何回答?
王巨又說道:“介甫公變法,據他的說法,有兩個目標,填補國家虧空,充盈國庫。這一條他確實做到了,而且連我也享受到他的恩惠,如果不是介甫公變法,西北兩次慘敗,即便我發起銀行司,還不知那一年才能將財政扭轉。沒有充足的財政,西北連番大捷根本就實現不了。”
“第二個用意則是民不加賦而國自用,實際就是用一些合理的方法,在不加賦稅的基礎上,增加國家收入。可這一條,介甫公確實沒有做到,有的變法確實是好的,但許多變法,確實是斂財。”
“再者,國庫充盈做什麼?只有兩個用途,一是寬民,介甫公可沒有推出什麼寬民之措施,為何,乃是為了第二條,強國!然而既知強國,為何連王韶也要打壓?要知道王韶在前線為了國家,親自上陣,這才受傷,背疽發作而亡,但官家的玉帶,贈予的卻是介甫公。難道因為王韶不同意在熙河徵兩稅嗎?”
當然,成也是王安石,沒有王安石支援,王韶無法順利開拓熙河,但敗也是王安石,沒有王安石,王韶不會憤激而死。
然而王安石是如何對待王巨的,不僅在軍事上,經濟上王巨同樣有作為,僅僅是因為不支援王安石,王安石便坐視了文彥博對王巨屢屢打壓,如果不是王巨有手段。早就成了第二個張亢。
那麼還談個鬼的強國!
“不過我想說的是,武將武臣地位在我朝已經很可憐了,若是平庸的武將武臣也就罷了。象一些有能力的武將武臣,國家還得要想辦法保護之。即便我這次下去。僥倖得功,北方還有著一個更強大的敵人呢。”
但同樣不能怨王安石,身在局中了,誰有那麼長遠的眼光?當真個個是演義中的諸葛亮劉伯溫?
不過王巨也做了一個公平的評價:“雖我與你外父道不同,但你外父的操守無可挑剔,而且國家確實到了不變不行的地步……”
王安石一生有功有過,六分功,四分過吧。這就是王巨對王安石的評價。
隨後王巨在中書略略處理一些公務,便去了京城東南的儲倉區域。
夏收到來前,王巨下了一道命令。
首先將陳糧一起出倉,準備運到陝西路。
王巨用了宋太祖平北漢的策略,趙匡胤三打太原不下,由是想出一個主意,你們北漢不是人人皆兵嗎,俺們每次出兵,都將你們北漢大批的百姓遷徙到宋境,最後連百姓都沒有了。看你們還能出動多少兵力?所以最後北漢只有幾萬戶百姓,趙匡義一二三便將太原拿下了。
現在王巨也是這麼做的,拿下靈州後。宋軍強行將靈州到蕭關這一地區的百姓向蕭關驅逐。
然而這些百姓遷徙到渭源後,最少不能讓他們餓死吧。
況且今年西北已經發生與即將發生多場戰役,這也意味著會消耗大量糧草。
因此這些陳糧出倉,陸續向陝西路調撥。
其次所有儲倉清空之後,於下面鋪生石灰,再鋪葦蓆,用於防蟲防鼠防潮。
因為阿里骨背叛了,也意味著未來戰爭規模更龐大,更要命的是王巨的時間緊張。必須在兩三年內將這兩國解決,糧草無疑就成了重中之重。
這也是前線兵力那麼緊張。王巨也沒有讓前線主將抽調大量強人壯馬進入軍中的原因。夏收到來了,這十幾天若是耽擱了。將會浪費大量糧食。一斗粟在陝西價不過十文錢,一斗麥不過三十文錢,然而從中原運過來,那怕用了大量戰俘做勞力,每鬥成本也達到了兩百文,這還算是王巨排程有方的,慶曆戰爭時,因為時間緊急,產生大量浪費貪墨,每鬥粟調到前線能達到四百文錢,最高時能超過一千多文錢!而且許多糧食還是腐敗黴變的多年陳糧,或者糧食裡摻雜許多泥沙。
然後文臣們說前線將士懦弱,吃著這樣的糧食,將士還有心情作戰麼?
也就是每一戶人家糧食沒有收上來,最少十石小麥吧,那怕五石小麥,也有四十鬥了一斛十鬥,一石未必十鬥,鬥斛是容量單位,石是重量單位)。四十鬥小麥從陝西路收購,只要一千幾百文錢,如果從中原調運過來,那將是八千多文錢!
這道命令不但在京城儲倉執行,全國各地,特別是西北各儲倉,同樣也在執行著。
因此王巨刻意看了一下各倉儲的執行情況。
看了許久後,甚至當場處罰了幾名失職的胥吏,隨後就去了利民監。
熊本也要去陝西路的,不過暫時章楶還要留在陝西路與王巨配合,鞏固前段時間的戰利果實。大約到了秋後,章楶才會去陝西路,熊本這才離開京城,那時沈括才能去工部。
但因為永樂城之敗,估計沈括這個工部侍郎的官職,也到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