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 第844章 以一當五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44章 以一當五 (1 / 3)

“太保,不如意啊。”章楶說道。

議和肯定是不可能的,因此王巨很早就離開京城,沒有去陝西路,而是去了河東。

在未來,河東乃是重中之重,不是伐夏,西夏經過多次王巨多次蠶食式的征伐,早不是李元昊那個頑強的西夏了。但北方還有一個強鄰,遼國可以從府麟路南下圍魏救趙,支援西夏,可以穿過大漠,直接增加西夏的厚度,可以從宋朝挪出來的那個代州缺口南下,無疑在未來一段時間,河東路可能會經受著巨大的考驗。

並且在關健時刻,河東路還要支援伐夏,包括戰士,民夫,物資,大量牲畜車輛,同時如何以最小代價最快速度拿下西夏,王巨也要與章楶協商。

但兩人說的是另一件事。

遠赴中亞,擊敗北匈奴郅支單于與羅馬軍隊的大漢名將陳湯上書給漢元帝時曾說,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應當將砍下來的腦袋掛在蠻夷人居住的槁街上,讓他們知道敢於侵犯大治的尊嚴,那怕居住在萬里之外,也一定要殺掉他們。

這個典故許多人都知道了。

不過王巨翻看漢書時,還看到他的一段話:往者之世,五胡當漢兵一,無他,甲堅器利,今日月稍跎,胡人亦明中原之法,亦能一兵當三胡。

以前,五個胡兵的戰鬥力才相當於一個漢兵,無他,器甲堅利,今天隨著民族交流,敵人也知道了中原的一些方法,器甲跟了上來,但就是這樣,一個漢兵仍相當於三個胡兵。

王巨感到惘然。

他還記得一段話,一個韃靼的戰士相當於五個明兵的戰鬥力,就記不得是明朝那個大臣說的了。

當然,這兩個評價不能完全相信的。就象宋朝士兵吧,公平地說,如果放在個體,一對一確實不如西夏士兵或遼國士兵,不過整合起來,就不好說了,因此比拼的往往是主將的指揮策劃能力,後勤供給能力,與其他的一些因素。

而且明朝士兵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弱,比如永樂大帝五次進入大漠掃蕩,差一點將整個草原都掃空了,宋朝能否做到?

不過漢朝士兵確實很兇悍。

有人說司馬遷與其他史學家誇大了漢軍的戰果,比如四十萬匈奴大軍於白登圍困劉邦,匈奴那來的四十萬軍隊。

這肯定是錯誤的說法,就象石羊河的上游,以前有兩個大湖,一個叫瀦野澤,面積達到了一萬六千平方公里,在它的西邊還有一個更大的湖泊,叫休屠澤,想一想後世鄱陽湖有多少面積吧,三四千平方公里!

即便到了宋朝水土開始惡化,這兩個湖泊面積仍然有數千平方公里。在弱水上游那兩個湖泊號稱西海,面積更是大得嚇人。

再比如巴丹吉林沙漠,到了後世沙漠裡面幾乎看不到人煙了,但現在仍有許多綠洲,因此西夏不得不置了三個軍堡維持著秩序。

還有日月嶺以西,後世人口那麼多,那邊有幾個人?但在唐朝吐谷渾則能輕易的抽出幾十萬兵力,想一想那時居住著多少人口。

因此在漢朝時北方雖然苦寒,但遠比後世的要強,匈奴抽出來幾十萬兵馬並不奇怪,即便現在北阻卜如果一心開戰,也能湊出來十萬兵馬,況且匈奴的疆域遠大於現在北阻卜的疆域。

所以史書記載漢匈戰爭的傷亡數量是可信的,況且以司馬遷對漢武帝的仇恨,對戰爭的厭惡,對“黃老無為”的嚮往,也不可能去美化漢軍的戰果。

有了這些前提,陳湯這段話確實可以做為參考了。

難道一個漢兵真的相當於五個胡兵的戰鬥力?

與馬蹬無關,即便沒有馬蹬,終是清一色的騎兵,漢軍雖也有騎兵,但與宋初的軍隊一個樣,是以步兵為主雜以少量騎兵為輔的馬步兵結合的軍隊。

於是就著這個疑問,王巨寫信給了章楶。

兩人討論了許久,最終得出一些結論。

首先漢朝沒有對主將進行嚴重的掣肘,就象李廣下場有點慘,但仔細地分析,也不能怪漢王朝,人家就是那個制度,戰爭到來時,給你自由發揮的空間,立功了,嘉獎升官,失敗失誤了,必須進行處罰。

也不僅衛霍兩個外戚名將,陳湯、趙充國、馮奉世、程不識這些人對外戰爭中表現同樣也不弱。

因此這個少掣肘十分地重要,就象潘美南下,如果趙匡胤派宦官或士大夫對潘美進行掣肘,恐怕潘美也未必會順利平定南漢。還有王巨這次來西北,如果朝廷進行掣肘,甚至不用掣肘,只要不配合,後果就堪憂了。

正是因為這條,才給了主將發揮才能的空間。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