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巨蹲在地上看著莊稼。
可憐的產量喲。
但與肥料無關,這時代想弄出化肥與農藥,那是不可能的。然而對於農家肥的利用,宋朝已到了讓人贊服的地步。
糞肥都是經過發酵後才施下去的,草木灰就更不用說了,也有百姓開始種植紫雲英做綠肥,頂多用苜蓿做綠肥的王巨暫時未看到。至於用豆子改善土壤,北方豆子是主糧,還用得著說?
不但在鳳川鎮,就是王家寨同樣如此。只是那時王巨並沒有多想罷了。
王巨站起來想了許久,還是想出產量低的原因。
第一個是種籽,在宋朝想要改良種籽那是很困難的,能改良,但這個時間太長,再加上推廣,那會更長,實際民間也在自發地改良種籽,如占城稻,自宋真宗引進來後,在宋朝已繁衍了上百個品種。
第二個原因才是主要原因,牛!
宋朝朝廷將牛的價位打壓得很低,這是好心,卻辦成了壞事。眼下一頭牛隻有五貫錢,一頭騾子十貫錢,一頭牛隻有五貫錢,一斤牛肉卻能賣出一百文錢,一頭牛能取多少牛肉,還有肝臟牛皮牛尾牛筋,然後問題就來了。
雪上加霜地是宋朝想要“齊人”,又將牛納入財產計等,四等與五等戶納稅服徭立即不同。
因此除了一二三等主戶無奈養牛,其他戶等百姓都不願意養牛。就是養了,也莫明其妙養死了。甚至租的官牛都能“養死”,賠償就是,能賠多少錢?只要做得巧妙,賠償過後還能大賺特賺。所以即便百姓將牛養死,官府繼續收牛租。這個惡性迴圈下去,宋朝便一直缺牛。
詔令不得殺牛,但到了詔令能全部執行的時代嗎?
若那樣,王安石青苗法都不會引起爭議。
沒有了牛,只好用人力拉犁,產低量不得不多種地,於是更嚴重的惡性迴圈開始,大家一起廣種薄收吧。
“杜主薄,你立即回去頒發一道露布告示,自今以後,華池全境不得以牛馬驢騾這些大牲畜作為財產計入等戶。”
“王知縣,這個不好吧。”
“有什麼不好?這是邊境小縣,以安靜為本,再說邊境不是沒牛,有牛,只是大家不願意養牛,一旦此令執行,養牛的人多了,糧食產量便提上去了,邊境屯有大量軍士,一直缺少糧食,所以糧貴,粟麥價格幾乎相當於中原的兩到三倍,糧食產量增加,就會為朝廷帶來更多的軍糧。其實糧價由朝廷控制的,實際糧食運到慶州,暗中朝廷不知虧空了多少。只要糧食增產,那怕官府就在購買,也會替朝廷省下不少錢。如果朝廷追問,我將這筆賬算一算,那個還會追究?”
“倒也是。”
“那你先回去,我繼續轉一轉。”
杜主薄帶著衙役回去,王巨來到鳳川鎮南邊的一座山上。
趙大井與張偕從樹林裡走出來。
“王知縣,這是你要的資料。”張偕遞上一疊紙頭說道。
王巨翻了翻,說道:“事情做得不錯。”
“胡大哥他們……”
“那有那麼快,不過這件事若是順利的辦妥了,他們大約就能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