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血之孫吳> 第1384章 曹魏武帝(四)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384章 曹魏武帝(四) (1 / 4)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開闢玄武池訓練水軍。

六月,曹操廢三公,恢復丞相制度,自任漢朝丞相。

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後,兵鋒轉而南向。

七月,進軍南征荊州牧劉表。

八月,劉表病死,其子劉琮接任。

九月,曹操大軍進至新野,劉琮以為無法抵擋,舉荊州之眾投降曹操。

曹操進軍江陵後,下令荊州官民,“與之更始”。

同時,封降服者十五人為侯,任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引用荊州名士韓嵩、鄧義等。

益州牧劉璋也遣使向曹操致敬,並開始接受徵役,派兵充實曹軍。

這時,官渡之戰後投奔劉表的劉備屯駐於樊城,聽說劉琮投降,便率軍向江陵撤退。

江陵為荊州重鎮,存有大量軍用物資。

曹操聽說,怕江陵落入劉備之手,遂親率五千騎兵從襄陽疾馳三百里。

在當陽長坂將劉備追上,大破其軍,隨後進佔江陵。

曹操在擊潰劉備後,乘勢想一舉鯨吞江東。

孫劉兩軍在魯肅和諸葛亮等人的努力下,結成聯盟。

孫權命都督周瑜率軍三萬,與劉備的兩萬人馬組成聯軍,一起抵抗曹操。

曹操自江陵東下,至赤壁與孫、劉聯軍接戰不利,暫駐軍於烏林,周瑜等人在南岸,雙方隔江對峙。

周瑜用詐降之計,命大將黃蓋率小戰船十艘,上裝柴草,灌以膏油,船頭釘上大釘,假稱投降,向北岸而進。

至離曹營二里之處時,各船一齊點火,然後藉助風勢,直向曹軍衝去。

曹軍大敗,舟船被燒,曹操率軍從華容道陸路撤回江陵,撤軍北還。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攻取南郡,孫權借南郡予劉備,孫劉聯盟進一步得到鞏固。

為防範孫權,曹操強制內遷淮南的民眾,引發江淮十餘萬戶百姓驚慌,使其盡皆渡江歸附孫權。

同時,為穩定內部,曹操下令“死者家無基業不能自存者,縣官勿絕廩,長吏存恤撫循”。

同年,親臨合肥,設定了揚州郡縣的長吏,修治芍陂屯田,年底回到譙。

赤壁之戰後,天下三分的局勢已經奠定。

自此以後,曹操雖時有徵伐,但主要精力用在經營曹氏勢力之上。

建安十五年210年)春,曹操下《求賢令》,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目的是儘量把人才收羅到自己身邊。

同年冬,修建銅雀臺。

建安十六年211年)正月,曹操的三個兒子被封為縣侯,世子曹丕成為五官中郎將,設定官屬,為丞相副。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