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北方遊牧民族—烏桓逐漸強大起來,併入居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內。
當時,喀左屬右北平郡,遼東、遼西和右北平三郡的烏桓形成了強大的部落聯盟。
並以柳城為政治中心,史稱“三郡烏桓”。
其中,蹋頓最為強大,為三郡首領。
此時,正值中原群雄逐鹿之時,稱雄北方的袁紹聯合烏桓滅了公孫瓚。
199年建安四年),袁紹佔領幽州後,為了酬答烏桓,曾假借漢獻帝的的名義封烏桓眾首領為單于。
同時,還與烏桓聯姻,袁紹將宗人的女兒嫁給烏桓首領為妻,從而鞏固了聯盟。
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敗於曹操後,不久死去,烏桓繼續支援袁氏。
之後,袁紹長子—袁譚和少子—袁尚為爭奪繼承權而互鬥,曹操從中取利。
不久,袁譚在與曹操作戰時被殺,袁尚投奔幽州的二哥—袁熙。
袁氏兄弟在幽州又遭變兵攻打,北逃烏桓求援,希望藉助烏桓的實力。
此時,烏桓在蹋頓地領導下聯合,蹋頓的強大勢力使人傳言他要仿效匈奴冒頓單于和鮮卑檀石槐在北方遊牧部落中建立霸權。
袁氏兄弟及大量追隨者到來後,蹋頓得以指揮烏桓和漢族人口多達三十餘萬,史稱蹋頓“以雄百蠻”。
烏桓以“為袁尚收回故地”為由,數次襲擊邊境,劫走幽州百姓十萬戶。
因此,曹操決心遠征蹋頓,為統一北方除掉後患。
早在206年建安十一年),曹操讓董昭修建了兩條漕運:一是“平虜渠”;一是“泉州渠”,這樣做是為了便於運糧北上。
在北上之前,曹軍很多將領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為:“袁尚已成流寇,夷狄貪婪無親,豈能為袁尚所用!一旦我們深入征伐之,劉備必定說服劉表襲擊許都。若此事發生,後悔都沒用了。”
領軍史渙以為:“道遠深入,非完計也,欲與韓浩共諫。”結果被韓浩勸阻。
針對這種言論,曹操的謀臣—郭嘉做了精闢的分析,他說:“烏桓恃其邊遠,肯定不會做準備,我們應該出其不意,這樣即使孤軍深入也一定能擊敗他們。況且袁氏與烏桓關係非同一般,而河北百姓對袁家還有一些感情,一旦北方未定而南征,袁氏兄弟和烏桓會為患,新安定的北方各州也將丟失。荊州牧劉表不會被劉備說服襲擊許都的,他除了坐談以外無所作為,知道自己的才能不足以駕馭劉備,並不信任,若予以重任則擔心不能制住劉備,如僅予以輕任,則劉備不願為之所用。”
於是,曹操採納了郭嘉的建議,決定北征烏桓。
207年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率領大軍抵達無終,兵臨塞口,準備出濱海道,過碣石,進攻柳城。
從曹操此次北上帶到無終的將領來看,除了本地人外,就是一些驍勇的騎將。
他們分別是張遼、徐晃、張合、張繡、鮮于輔、閻柔、曹純,另外還有牽招、郭嘉等人。
由此可見,曹操是做好大規模騎兵作戰的準備。
可眼看大軍就要啟程進軍遼西,天公卻不做美,夏秋季節大雨連綿。
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傍海道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