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軍時間不得不一拖再拖,一直到了秋七月。
此時,烏桓也已經有了準備,“遮守蹊要,軍不得進”。
這樣看來,似乎只有退軍這一條路了。
如果此時退兵,那麼就將前功盡棄,任由二袁養成氣力。
屆時,烏桓騎兵一定會時常騷擾幽州,那時曹操的背後就永無寧日。
曹操當然不會輕易地離去,他在徐無山請出了當地的嚮導—田疇。
烏桓軍的大本營在柳城,由無終發起的攻擊線穿過渤海沿岸的平原地帶。
但七月,雨季降臨,大雨在低地氾濫,道路泥濘,使得這片地區不能透過了。
烏桓也料到了這條進攻線路,扼住河口,曹操軍一時不能前進。
曹操就戰況求助於熟悉當地情況,且早先和烏桓有過爭執的田疇,田疇告訴了曹操一條通往西漢前沿領地的廢棄道路。
從那裡軍隊可以行經無防守的地帶,在烏桓最想不到的地方予以攻擊,若如此做一仗也不用打就能得到蹋頓的首級。
曹操大喜過望,採納計劃,回師無終。
並命令部下在水邊的路上樹立標誌,寫上:“中夏時節,道路不通。我們等秋冬了再進軍。”
敵軍哨兵看到標誌,相信曹操真的撤軍了。
如田疇所料,烏桓人大為失算,以為任何不能穿越平原地帶的軍隊都會撤回。
七月,郭嘉建議兵貴神速,要曹操丟下輜重,迫使軍隊輕裝前進,以免拖後腿和警醒敵軍,曹操謹記在心。
臨走前,曹操又命人在濱海道旁立個牌子,上書:“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復進軍”。
表面上是通令全軍的路標,實際上卻是為了麻痺敵人。
烏桓人看到,信以為真,以為大軍去也,因此不做準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可他們無論如何沒想到,曹操居然會出盧龍塞。
在田疇帶路下,曹操率軍輕裝創造了被認為其戎馬生涯中最值得紀念的軍事冒險之一。
他們攀越徐無山,經盧龍塞退出漢地邊境,進入灤河上谷。
在這片艱難的地區進軍五百餘里,在平岡轉而東向,穿越鮮卑的牧地,再次進入東漢邊境的山脈。
這時,曹操軍已經包抄了蹋頓的防守營寨,正沿到海的方向直線前進,即將把敵軍的領地一分為二。
但即使是到了平岡,離柳城也還是有二百餘里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