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涿郡、漁陽、右北平、遼西為幽州,治所—薊城;
中山、常山、鉅鹿、安平、渤海為冀州,治所—信都。
另外,雁門、太原、西河、上黨、河東為幷州,治所—晉陽。
若是按照如此劃分,雁門郡則必須歸還於石勒治下,否則就會與實際情況不相符了。
然而高歡不可能將雁門郡無條件地讓給石勒,大漢朝廷也不可能失去北齊這一重要盟友,更不可能為了區區一郡之地引發雙方的交惡。
為此,大漢朝廷並不干涉北齊的行政主使權利,因此北齊治下十六個郡的劃分一事也就此不了了之了。
由於北齊儼然是被大漢朝廷給綁上了戰車,為了解決後顧之憂,從而高歡下令讓各地邊軍修築長城。
不過這都是後話了,由於北齊修建長城的緣故,其治下十六個郡也被後世稱之為“幽雲十六郡”!
除此以外,高歡在政治、軍事、經濟、外交上又實行了一系列舉措,從而使得北齊迅速崛起。
在政治上,高歡聽從田豐、沮授的建議——繼續尊漢、護漢,以此對抗北周。
因此,在軍事上,北齊的軍隊將無條件地聽從大漢朝廷的調遣。
從此之後,高歡不再領兵,而是將大軍的指揮權交給了弟弟高幹。
高歡本人的重心轉移到了內政建設上,一方面為了穩定治下地盤,另一方面也為了更好地開展修建長城的大計方針。
於是乎,北齊軍隊換了主帥,北齊的軍事重心也被迫轉移到了高幹的手上。
此時,高歡已然是回到了大本營—涿縣,此處也成為了高歡的王城所在。
高幹從原本的駐地—代縣轉移到了雁門關,從而接過了大軍的指揮權,並著手對軍隊進行調整。
放眼如今的北齊軍,除了屯兵於漠南的十五萬大軍以外,尚有各地存在的駐軍。
比如在遼西方面,祖逖、薛孤延、苟曦屯兵五萬於陽樂,用以防備燕國。
比如原先駐守在常山、河間的段榮、斛律金,如今隨著北齊邊境往南和往北方向的推移,二人也分別駐守到了冀州的安平和幽州的上谷二郡。
不過再往南就是大漢朝廷所控制的區域,因此駐守在安平郡的段榮不過是象徵性的,實際上就是擔任刺史治理一方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