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晚明霸業> 第七百一十四章 內閣會議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百一十四章 內閣會議 (1 / 2)

第七百一十四章內閣會議

保守的官員雖然在開拓外面的世界,新的官場管理方式、運轉規則等等方面,與皇帝陛下有分歧。

但是在安置百姓、興修水利、種植農作物、強兵富國等許多問題上,又與徐梁比較一致。

因為新明朝,從內閣到地方官員,幾乎都是在徐梁的注視下成長起來了,每個人都是實打實的務實主義者。

程賢的年紀最長,雖然是外戚,在官場被人在暗地裡鄙視的時候多一些,但是卻沒有人敢說老人家沒有才華。

這沂蒙山的土財主出身的程老爺子,將他們山西人的風格發揮到了極致。

不論是務實能力,還是給帝國獲取金錢,都是無可挑剔。

每個首輔從大明後期,就是個苦差事。你與皇帝走得近,那麼皇帝不是掏空朝廷的府庫,就是讓你去禍害老百姓,從老百姓口袋裡拿錢。

即便是嚴嵩之流,也頭疼的很。要是底下的官員聽話還好,要是遇上海瑞這樣的耿直人物,保準讓你身敗名裂。

但是程老爺子就沒有這種煩惱,他跟皇貴妃兩個人,都算是活躍在新明的政壇,而兩個人都算是徐梁的錢袋子。而且,人家錢袋子做的很好,既能滿足君王的要求,而民間還能做到讚譽聲一片,這非常不容易。

內閣的小會議室裡,只有一張六座長條桌。徐梁坐北面南,程賢、李邦華等人坐在皇帝陛下對面。

“現在六科給事中許可權大為縮減。”徐梁特為蔣德璟介紹道:“原本六科廊可以對六部所有政務指手畫腳,現在只能對六部中的財案進行審計。蔣先生該當知曉。”

蔣德璟原本是南京的戶部尚書,只是在崇禎朝鬱郁不得志,如今明君在位,再也不用擔心才華得不到舒展,所以程賢只是去了幾趟,便請這位老先生出山了。

他也算是見過幾次皇帝陛下的人,知曉當今聖上是有道明君,國家復興有望,所以是真心輔佐明君。

見陛下提起此事,???蔣德璟也沒有拿捏,臉上的笑容很是平淡。六科廊在大明屬於言官,位卑權重,各部主事大多要先跟他們打好招呼。如今若是隻能對銀錢事審計,則大大放開了部堂官員的手腳。

“朕素知蔣先生善於理財,而如今用錢最多的就是兵部、大都督府和工部。”徐梁道:“所以請蔣先生統攝工部,就是為了將每一兩銀子、每一粒黍米,都花在刀刃上。如今朝廷正是多是之秋,咱們少些紕漏,百姓們自然少些痛苦,國家也可以早日太平。”

如今隨著時間的推移,徐梁平定天下的慾望越發的強烈。他比誰都清楚,靠自己是不可能完成天下統一的。

而憑藉自己手下的那些將領,也不可能幫著自己治理天下。

所以自己還要靠這些讀書人。

但是徐梁也不是盲目的選拔讀書人當官,而是選拔那些有遠見,善待百姓,願意遵從自己意願的人來當官。

眼前這位大佬,徐梁就非常的喜歡,因為他很懂事。

“陛下,如今工部沒有進項,所耗錢糧都只能從戶部支取?”蔣德璟發現以前工部的下屬產業都劃給了戶部。出言確認道。

“正是,”徐梁笑道,“以後國家財計只有戶部收入支出,正所謂親兄弟還要明算賬嘛。這樣也好讓工部官吏不受錢糧約束,將精力全放在工程上。”說完了工部,他頓了頓。道:“今日還有一樁事要請戶、兵、工三部商議,就是降卒安置的問題。”

隨著光復區的擴張,投降的土賊、叛軍、流寇人數已經超過了二十五萬。徐梁將其中一部分抽出來組建工兵營,各師、營、部也有自己的直屬工兵部隊,但是剩下的勞工營和苦役營仍舊有二十萬之眾。

這些人在短時間內不可能造反,但如果坐視不理,繼續往裡添人,恐怕日後難免會有遺患。

“其中成分過於複雜。”徐梁想到就有些頭痛:“我希望能將他們一一區分,分成三股。

其中所有工匠要先抽離出來。歸於工部。工部拿了這些人可不是當苦力的,蔣先生,你得督促工部借這些人,培養出更多的合格工匠,不僅僅要傳承故有技藝,還得將《礦冶全書》、《泰西水法》傳授給他們,正所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蔣德璟點頭應道:“臣明白。”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