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七章 雪恥之心,短髮之意
能做到總參這個位置,能給皇帝陛下出謀劃策,張還朝明顯是個極其聰明的人,但是能說出這番話來,又說明他目前的閱歷不足。
這種現象在總參這支年輕的隊伍裡,其實非常的常見,其實也是徐梁樂意見到的。
有些成熟和智慧,在他們這個年齡段的人身上是沒有的。但是有的時候,正是因為缺少這些東西,他們才能說出很多難能可貴的話來。
有這些年輕的參謀出謀獻策,雖然大多數時候耿直了些,但是總比滿屋子的明哲保身的老油條讓人更喜歡些。
正如這位耿直的少年所言,滿清推行的剃髮令等措施,是典型的倒行逆施,但是其本身確實滿足的是滿洲貴族統治的需要:甄別敵我。
因為滿清的基本盤太小了,如果不想辦法甄別敵我,他們會完完全全陷入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中去。
然而張還朝還是犯了個非此即彼的錯誤,真正有智慧的人,非但可以分清黑白曲直,更能夠看到黑色地帶和白色地帶中間的灰色,包容乃至重用他。
“那些為了華夏之美,宗族之冠,寧死不肯剃髮的人,自然值得嘉獎,是我大明的忠臣孝子,但是迫不得已在滿洲韃子的屠刀之下屈服的黎民百姓,也不能算是罪過,畢竟讓他們陷入這種境地,完全是因為我們做的還不夠好。”
徐梁見張還朝欲言又止,就知道他是軍中少壯派的萌芽,年輕的外表下,藏著一顆渴望勝利的心。
徐梁也渴望勝利,但是徐梁更加成熟一些,能夠在利益之間做出取捨罷了。
徐梁用低沉的聲音道:“大明掌有天下三百年,如今卻連百姓都保全不得,讓我這兩天不僅僅徹夜難眠,還總是會想起一樁故事。”
身為君主,每天需要他操心的事情,足夠他操持到半夜,所以若不是意有所指,他根本不會浪費時間去講什麼故事。
為君主久了,徐梁也習慣了一些語言上的智慧。也開始懂得一些,如何表達自己心中意圖訊號的方式。
當徐梁說要講故事的時候,所有人都炯炯有神的看著他,很明顯,大家聽出了徐梁的弦外音,都在等待這個訊號。
“朕讀的書不多,不過也跟著閣老他們聽過不少典故,到底是正史所載,還是野史流傳朕也記不清楚了,大致講的是當初曹操行軍時明令將士不得踐踏田畝,如有犯者以軍法論。後曹操坐騎不慎踏入田間,曹操因此割發代首,以明軍紀。”
徐梁緩緩說道。
話說道這裡,徐梁的意圖已經非常明顯,那就是他們的君主認為這次的錯誤罪過在他身上,他要割發代首。
在場的臣子無不倒吸了一口冷氣。
在國家發生了大事的時候,君主自我約束、自我處罰不是什麼稀奇事,尤其是在大明朝,崇禎皇帝幾乎天天下罪己詔。
但那也只是下罪己詔而已,像是陛下這種竟然要割發代首的,還真的沒出現過。
陛下若是割發自罰,衛道士們會覺得十分解氣。在他們看來,頭髮和腦袋一樣重要。陛下肯割發,那就跟砍頭沒區別,只是因為要留著有用之軀才留下腦袋罷了。
對於百姓而言,這是權貴對社會公德的維護,是真正貴賤一體的自我安慰。為何曹操的割發如此出名?因為他是梟雄的代表人物,民間成見認為他對道德的破壞最大,所以當他站在了維護道德的立場上,就反襯出其中道德的閃光點。
與曹操割發一樣被百姓們喜聞樂道的,還有《狸貓換太子》裡包青天杖打龍袍。用龍袍代替皇帝本身。就跟用頭髮代替腦袋一樣,雖然皇帝沒有半點感覺,但在百姓看來卻是“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爽快事。
這是這個時代人們的獨特社會心理,並不是他們在意淫或是自我安慰,而是因為他們對“道德”的內在信仰。
徐梁提出割發自罪,並非真正認為這是天子失責。而是出於一個誰都沒有注意到的細節:內務衛生。
烏黑亮麗地長髮挽成一個髮髻,佩戴冠巾,從審美上而言的確是“儒雅”標識。然而這頭長髮卻不是誰都有條件留的。首先得有下人每日早間幫著梳頭。每日晚間要用篦子篦發。若是普通人家,哪有空閒每天早晚用半個時辰打理頭髮?
再者,按照傳統習俗也不能夠想洗頭就洗,必須要根據黃曆上的宜、忌行事。而適宜洗髮的日子卻是隨機排列的,也就是說哪怕大夏天,頭皮癢得抓心撓肺,也只能用篦子篦一篦,而不能用水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