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
“在我們第一次偵察寧遠城的時候。城裡有一支百餘人散兵,這些人去了哪裡。”李守臣道:“當時趕著瞭解地形,放著他們沒管,結果第二次回來就變成現下這撥人馬了。那他們去了哪裡?”
“你怎麼看?”施琅問道。
“之前我以為他們也是撤退的清軍。所以沒怎麼放在心上。”李守臣道:“但是回頭想想,他們沒有帶關內劫掠的東西,這不合情理。”滿洲人本來就少,撤退之際押送各自的戰利品是常態。哪有讓人空手回家的道理。
“他們應該是原本在寧遠的駐兵。”李守臣下了結論:“所以他們極有可能還要回來。其緣故就在於寧遠城裡的糧食不夠,他們要麼是騰地方騰糧食,要麼就是搬糧食去了。”
“很可能明天就回來了。”施琅道:“就如駐軍交接一般。”
“附帶還可以巡邏、狩獵。”李守臣道:“現在的問題是,如果只是這一百散兵,咱們大可以騙進來殺掉。但如果他們剛好遇上後面的五百大隊,這加起來就有六百人,咱們未必吃得下。”
“是肯定吃不下。”施琅道:“沒必要在這上面犯險。”
李守臣點了點頭:“還是把弟兄們散出去,去海邊看著,若是明天新一師能到。還可以硬守一下寧遠城。否則只有先扔給韃子。日後再取回來了。”
施琅點了點頭,旋即出去安排部署,無意間又兼了參謀和副官工作。
特戰大隊出門在外。都是戰士隨身攜帶數日的乾糧、肉脯。在有條件的時候因糧於敵,實在不行了才會動用東廠為他們準備的“孤島”。這也算是特戰大隊小小的驕傲。
雖然特戰大隊不需要寧遠的糧食。但是綠營兵和難民們都迫切需要食物果腹。他們翻遍了城中所有可能存糧的地方,最終只找到了幾鬥陳糧,熬了一鍋光可鑑人的稀飯,混了野菜,每人分食了事。
即便如此,也只是讓一些人“幸福”地死去。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三月的寧遠城,夜裡也是滴水成冰,體弱一些的人根本熬不過去。
天亮之後,李守臣讓綠營中還有戰力的人換上了韃子的甲衣,拿了兵器站在城頭,作為了望。自己帶著特戰大隊弟兄四散而出,一方面探查韃子探馬的位置,以此判斷韃子後隊的位置和規模;另一方面派人去海邊眺望,看看是否能等來水師艦船。
老天爺在與大明開了三十年的玩笑之後,終於正經了一回,如期將山東水師送到了覺華島海域。按照最初的計劃,高燕要在覺華島西北的興城河入海口借河海之勢紮營,然後攻取十餘里之外的寧遠城。誰知道剛上岸,就碰到了李守臣派來的偵騎,徑直一個急行軍就可以趕到寧遠佈防。
寧遠建衛是在宣德三年,當年的遼西走廊並不為明廷看重,因為它只是單純連線京東和遼東的走廊。那時候的遼東還穩穩的在大明手中,建州女真還在努力冒充金國遺民,以歸附大明而自豪。
即便如此,宣德五年建成的寧遠衛城也有內外兩城,九里周長,即便在內地也不算小城了。百年之後的隆慶二年,這座寧遠衛城毀於地震。遼東事起之後,又於原址修建瞭如今的寧遠城。在孫承宗主遼鼎盛時期,寧遠城有軍民五萬戶,屯墾遠至五十里之外,商旅輻輳,為關外一大重鎮。
高燕一向雷厲風行,問明軍情之後立刻派出了營中探馬,旋即點起上岸的頭批部隊,輕裝奔赴寧遠城。這也是有了軍銜之後的好處,雖然下船之後建制有些混亂,但是軍官一聲令下,士兵仍舊知道該聽從何人指揮。
這支率先出發的三個局,在半個時辰之後就看到了平原上的一座雄城。